读懂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中秋主题书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2:11 1

摘要:这个专题书单,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文化解码手册,既有学术厚度,又有普及温度,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智慧。

中秋主题书单

玉轮高悬,桂香浮动。

中秋佳节不仅是"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时刻,更是触摸中华文明脉络的文化节点

从祭月祈福的古老仪轨,到"但愿人长久"的家国情怀,这个延续千年的节日,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史。

当我们仰望同一轮明月,是否想过:

是什么样的文明基因,孕育了这些浸润心灵的传统?又该如何透过历史尘埃,读懂我们文明的根与魂?

这个专题书单,正是为你量身打造文化解码手册,既有学术厚度,又有普及温度,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智慧。

01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主编

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依据《(新编)中国通史》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华文明的阐述,按照文明成长历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为主线,突出“文明地标”,凸显时代特色、世界意义,宣示中国特色文明定义,揭示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真相,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品格和世界意义。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立足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考古发现最新成果基础,以时间顺序阐述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主线脉络和突出成就,彰显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达到的新境界、呈现的新气象,展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深入浅出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助力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树立人民群众正确的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

02 《简明中国通史纲要》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主编

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新编)中国通史》框架结构基础上,提纲挈领理清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演变的主线,简明扼要讲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文明特质。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叙述历朝历代主要史实,抓住各个社会发展阶段显著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不同侧面展现客观真实的中国历史,阐明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国历史的关键之变、关键节点,突出历史主流、历史成就和历史趋势,讲清新时代是如何从历史中国走来的,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历史意义,充分彰显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03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

干春松 著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本书以中西文明互鉴为大背景,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简明又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阐发,并吸收当前学术界的经典观点,是本书的鲜明特征。本书是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态的门径,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04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主编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国宝级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

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更加立体地加以展示。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05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庆祝王巍先生七十寿辰论文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

本书为庆祝王巍先生70寿诞而作,是关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论文集。内容涉及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史前、商周、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出土器物和遗迹等研究对象,以及对考古学研究中方法、技术、理论的相关思考与研究。本书内容丰富,既有对某一区域考古学文化与早期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又有对某一类遗迹现象的微观分析,更有对玉器、陶器等具体器物研究在理论、方法乃至技术上的讨论。

06 《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冯时 著

文化是传承的,只有传承才可能使数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传统。天文作为中国文化之源,对中华文明诸核心内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本书旨在通过天文考古学研究揭示传统的宇宙观体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时代的知识、制度与思想,从本质上阐释中国文化的特点及核心价值。全书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天文学相结合,以对己身文明的理论探索为基础,完成上古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典章制度、哲学观及科学观的研究,辨析天文与人文的相互关系,是一部从天文学角度,运用天文考古学研究方法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

07 《中华文明的起源

韩建业 著

本书收集了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方面的考古学研究论文和普及性文章共28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8000年以前,形成于距今5000年左右,至少存在北方、中原和东方三种起源模式,环境演变和战争冲突在文明演进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中西文化交流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早期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绵长的历史记忆。

08

《文明史视域下商周铜礼器组合研究》

王祁 著

文明史视域下的商周铜礼器组合研究,是一项基于商周铜礼器组合变化,探讨商周礼制演进及其所反映的早期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书分别讨论了商周时期列鼎列簋制兴起历程、兽面纹大圆鼎的重要作用、祼器组合特征及其演变历史、铜铙和鼍鼓组合等重要内容,再由“礼器”上升到“礼制”,对商周青铜礼器组合变化所反映的商周礼制演进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引出早期中华文明在其前进过程中所显示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问题。可见,本书通过对商周青铜礼器组合的深入探讨,建立起从“礼器”到“礼制”再到“文明”的完整链条。此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将具体的器物研究和礼制研究上升到早期中华文明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上,为器物研究和礼制研究提供了阐释的历史背景和文明基础。

09

《深入文明史的中国思想史》

杨义 著

书写思想史,最需要创新的思想,而思想史植根于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本书囊括了综合性的文明观照、先秦诸子发生学、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间的位移、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挑战以及思想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性,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丰沛性,中华民族文化景观的丰美性。提出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挑战,拓展了思想文化史的空间。展开了一个既有本体性、又有开放性的宏观视野,形成一种深入文明史的思想史。

10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汝信 李惠国 主编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旨在说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着独特的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梳理出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通过选取对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发展的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具有怎样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揭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考察中外文化交流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这些方面研究可以进一步昭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对我们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11

《丝绸之路古文明印记》

安文华 侯宗辉 主编

自张骞“凿空”以后,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创造性地构建了东西方交流互动的网络体系。而附着于丝绸之路上不胜枚举的古文明遗址遗迹,则生动展现了五千余年的璀璨文明。本书对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古文明遗址遗迹进行了多角度描述,不仅使读者领略到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还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东西方古文明的孕育发展、传播交流、相互影响。

12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

俊男 著

该书主要论述了中国江汉地区、江淮下游地区、中原中心地区、河套及附近地区、海岱地区、西辽河地区六大文化区自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文明演进历史,内容涉及新石器时代各考古文化区的生业状况、社会基层组织尤其是家族(家庭)组织和国家组织的演进,以及上层建筑中的宗教信仰思想等诸多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