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上周去店里亲测,门口那块公示牌比我家电梯广告还显眼,★标菜一列排开,看得我头皮发麻:原来我吃了三年的“家常”黄米凉糕,根本就是中央厨房空投。
“你花48块点的牛大骨,其实是半年前冻好的。
”西贝把这句话直接印在菜单上,敢这么玩,等于把行业底裤一把扯下。
我上周去店里亲测,门口那块公示牌比我家电梯广告还显眼,★标菜一列排开,看得我头皮发麻:原来我吃了三年的“家常”黄米凉糕,根本就是中央厨房空投。
这事儿闹大以后,最慌的不是西贝,是后面排队上市的那些兄弟。
资本圈消息说,本来准备敲钟的三家餐饮直接按了暂停键,估值模型里突然多了个“透明度系数”,一棍子把PE打下去15%。
投资人现在见面不问你翻台率,先问“你们家厨房多大、厨师占比多少”,跟相亲查户口一样细。
有人算过账,西贝把9道菜改回现做,一年得多掏4.5亿,可愿意为此多掏钱的顾客只有12%。
尴尬吧?
更尴尬的是税务局也凑过来,说预制菜凭啥享15%所得税优惠,堂食却交25%,准备把这条缝堵死。
一旦落地,行业净利直接砍三成,老板们半夜都得坐起来喘大气。
别急着骂预制菜,我00后表妹就挺无所谓:“好吃便宜就行,冻不冻的跟我有啥关系。
”可她爸,我70后姑父,一听预制俩字就摔筷子:“老子花钱下馆子,不是来吃飞机餐。
”数据也真实,70后接受度28%,00后54%,差出一倍。
品牌溢价更惨,西贝这回情感折价至少得缓半年,相当于白扔一个季度利润。
现在最鸡贼的是外卖平台,内部已经在测试“红黄绿”三色小标签,绿的就是现做,红的就是全预制,黄的是半预制。
程序员小哥跟我吐槽:“算法组天天吵架,有人主张把红标菜降权,流量砍一半,逼商家改配方。
”平台一动手,比监管还快,毕竟流量就是菜刀,往哪儿砍商家得跟着跑。
我上周去海底捞蹲点,他们干脆把后厨直播挂门口,手机一扫,师傅正在片牛肉,弹幕飞过一行字:“这刀工比我毕业论文都认真。
”透明化一旦卷起来,就再也回不去。
以后厨房面积、厨师占比、料包来源,全得写进财报,跟现金流一样硬。
所以别纠结预制菜好不好,它现在成了照妖镜,把价格、成本、诚意一次性晒给你。
想走高端,就留真火真锅;想玩低价,就大胆标红,别一边卖48一边省人工。
餐饮的裸泳时代开始了,谁穿没穿裤子,顾客进门三秒就能瞄个清楚。
来源:爱生活的可乐N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