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承压的当下,一杯冰淇淋,居然变成了撕裂穷忙人和中产幻想的“奢侈品”。这不是营销,这是一次精准的“消费心理绑架”。
明码标价的38元一个球,最贵的要卖到66元,一年内狂飙开店230+家。
这不是投行精英开发的新基金,而是一个卖雪糕的“野人先生”。
在经济承压的当下,一杯冰淇淋,居然变成了撕裂穷忙人和中产幻想的“奢侈品”。这不是营销,这是一次精准的“消费心理绑架”。
谁在买?为什么还在买?买的到底是什么?
从哈根达斯到中靴糕,再到野人先生,这些年高价雪糕搞营销,已经完全变成了演艺圈的逻辑:不是靠口碑靠实力,而是靠角色设计和话题制造。
哈根达斯用“爱他就请他吃哈根达斯”把冰淇淋捆绑成爱情象征,钟薛高用限量爆品一晚卖空搞饥饿营销,野人先生更是一路猛打“Gelato手工现做、不加一滴水、主理人”几个标签,堆出了38元/球的身价。
味道是不是关键?根本不是。
消费者被卖的不是产品,是一种感知的身份感。
别奇怪,多数人根本不是因为“这东西太好吃了才买”,而是因为“这个冰淇淋,是懂生活的我应该吃的。”
高价,反而成了价值的证明。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叫凡勃伦效应,越贵越好卖,因为贵才显得“我是懂生活的精英”。
哈根达斯早期在中国就吃这一套——在大街上看不到,在高端商场“错峰闪现”,拉开距离制造高攀感,消费者反而觉得“愿意为贵买单,代表我够格”。
但这套游戏,有个最致命的软肋:经济周期一转,它就变成诈尸游戏。
当初靠情怀起家的哈根达斯,面对今天的消费降级,只剩一个“贵”字。口味老、不接地气、无创新,连自助餐都开始用它当“充面子锦上添花”的道具了。
消费者不傻,“我吃你不是因为你值38元,而是我以为你配得上38元”。
当情怀和现实落差太大,品牌就变成讽刺本身。
钟薛高,曾经也是售罄王者,一款66元的雪糕15小时卖空,年销十亿。
可后来,被扒出虚假宣传、夸大原材料价值,瞬间口碑崩塌。
老板最后竟沦落到直播带货还债,直播间标价“和老板吃午餐5万、晚餐8万”??
这已经不是营销,这是给品牌栓绳准备套自己。
中靴糕的垮台说明一点:一旦消费者信任破裂,别说产品再升级,连营销都得慎言。
按理说,钟薛高的前车之鉴才刚刚“三七伤”,哪怕精致高价市场有潜力,也总得收敛点哗众取宠。
可野人先生偏不,反其道而行之,三个月开50家门店、半年超230家,直插商场奶爸奶妈战场,火得堪比蜜雪冰城。
你以为它卷在产品?错,它懒得卷产品。
它卷在营销的边缘艺术:试吃排长队,用时间成本倒逼转化;“纸盒能吃”噱头搞环保人设,结果吃不吃都成了话题;限定、稀缺、不加一滴水,营造“不是吃冰淇淋,是吃当下生活方式”的错觉;分时段买一送一,就算你骂它贵,也没人能说“抠门”,这就是逆消费陷阱的大杀器。
关键来了:这些策略,套在今天的中产妈妈和打工人身上,一试一个准。
妈妈看到“不加一滴水手工现做”,首先想到的是“我孩子健康我就放心”;打工人九点以后通勤,能买一送一,还觉得“我精打细算又吃到了品质,好划算”。
野人先生比谁都精。
但产品本身,真有那么“妙”?
它核心在于让人“感觉这个价格值”,不是“真值这个价格”。
原材料贵?真实成分公开后,多半也让人傻眼。
玩概念的方式多了,对品质的忽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等消费者意识到这点,今天的“野人先生Plus”,明天可能就变成“中靴糕2.0”。
反观DQ(Dairy Queen),它可能是这场雪糕潮最被忽视却最值得讲的样本。
产品不便宜,一杯动辄三十多、奶昔四十元上下,可人们就是愿意吃。
原因很简单:有表演,有互动(倒杯不洒的小心机);口味稳定,消费预期清晰;没有拿情感过度绑架,只是“好吃”、“能吃到喜欢的”;
结果呢?计划3年再开800家门店,利润增长超20%,低调惊人。
就像你工资没涨,但嘴巴只认准DQ的那一口。他贵,但没骗人。
消费者其实愿意为好产品买高价,但请你别在“空头情绪”上割韭菜。
不要拿环保、情怀、不加一滴水这些“人设”,来中和硬伤的产品力。
想卖出38块钱的冰淇淋,你得先答应:它真的值。
这轮高价雪糕淘汰赛已经开始。
底层逻辑逐步回归:配料靠得住、口感真实、价格合理;营销重要,但一定不能盖过产品内核;“不傻”才是当代消费者最强烈的情绪诉求。
蜜雪冰城能赢,是因为它的便宜配得上味道;DQ能赢,是因为它的稳定撑得起价格;野人先生是否能赢,看它能否继续维持“贵得有理”的平衡。
否则,230家开得有多快,倒下时就有多滚烫。
这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压力很多,整个消费格局也经历“三起三落”。
但我相信,不是高价不行了,而是伪高端行不通了。
对于我们本土品牌来说,有几个教训值得记:
1、别忽视消费者的智商:能卖出三十多的雪糕,靠口感和质量远比情怀更长久;
2、别在包装上“拿劲”太足:比起天花乱坠的故事,真实配料表才是最硬通货;
3、别用盲目扩张烧品牌:产品没站稳口碑,门店越多亏得越快。
未来,中国需要真正能“吃出口碑”的高端品牌,而不是靠人设和短视频流量堆出来的“雪糕刺客”。
愿下一个夏天,吃贵雪糕的我们,是因为真喜欢,不是因为被算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