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把卷子拍桌上,只说了一句话:这字不纠正,明年丢的就是卷面分。
把罹读成luó或huàn,高考语文直接扣两分。
上周班级小测,三十人里二十八个写错拼音。
老师把卷子拍桌上,只说了一句话:这字不纠正,明年丢的就是卷面分。
罹,只有一个音,lí,和离同音。
它长得太像繁体羅,右边四横一竖,左边一个罒,很多人一眼看成羅,顺口就读luó。
还有人把它和患混一起,直接念huàn。
错得离谱,却错得情有可原。
这字平时藏在新闻里:飞机失事,乘客罹难;山洪暴发,村民罹灾。
出现场景沉重,大家不敢细读,更没人敢查字典。
于是错误一代代传,连播音系学生都读走过音。
我翻了旧资料,发现古人也犯过晕。
尚书里写罹其凶害,当时能通假成罗。
通假就是临时借字,古人临时,现代人不能跟着临时。
1955年文字改革后,罹和罗已彻底分家,再借就是错别字。
读错背后,是识字量萎缩。
手机输入联想一打,整句蹦出,不需要动手写,更不用张嘴读。
结果看见形近字,大脑直接猜音,猜错也没人当场打脸,错音就扎了根。
别小看一个字的读音。
去年某地公考,申论材料出现罹难,有考生把拼音写成luó,作文题直接降档,面试机会泡汤。
两分之差,岗位被对手拿走。
想堵漏洞,方法粗暴有效:把常考却易错的50个字打印出来,每天晨读五分钟,读到肌肉记忆。
罹、鸱、蚩、耄、饕餮,都在清单里。
别等考场才第一次认真看,那时已经替对手送分。
明天就用这3句话:罹,lí,不luó不huàn;罹难,遭遇灾难;百罹,百般忧患。
把它读十遍,下次卷面不再白送分。
来源:坦荡的豆浆U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