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涨价不是炒作?AI+供需催热市场,国产厂商接住机会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13:38 1

摘要:最近打开财经新闻,总能看到存储芯片相关的消息:香农芯创、德明利这些企业的股价连着走高,连闪迪都在9月宣布部分产品涨价10%以上,其他原厂也跟着有动作。不少人都在讨论,这波芯片涨价是短期炒作还是真有底气?毕竟前两年还听说芯片库存积压,怎么突然就成了香饽饽?

最近打开财经新闻,总能看到存储芯片相关的消息:香农芯创、德明利这些企业的股价连着走高,连闪迪都在9月宣布部分产品涨价10%以上,其他原厂也跟着有动作。不少人都在讨论,这波芯片涨价是短期炒作还是真有底气?毕竟前两年还听说芯片库存积压,怎么突然就成了香饽饽?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看需求端的变化。现在最火的莫过于AI,大家平时刷到的AI生成视频、智能助手应答,背后都藏着对存储芯片的巨大需求。有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数据量预计会达到200ZB,其中80%都是非结构化数据,像视频、音频这类,存储起来特别占地方。就拿OpenAI的Sora2来说,生成一分钟视频就得占50MB空间,要是再加上多语言翻译、二次创作,数据需求几乎是翻倍增长。

AI服务器的需求增长更直接,现在AI服务器的渗透率已经超过15%,预计到2025年底还会保持这个水平往上走。单台AI服务器的存储需求早就突破了200TB,比普通服务器高出好几倍,这还只是数据中心的需求。随着AI PC、智能汽车这些边缘终端普及,存储需求从云端往身边蔓延,从TB级往PB、EB级跳,缺口一下就拉开了。

需求暴涨的同时,供给端反而在收缩。国际上的三星、美光这些大厂,今年都在砍旧产能,三星直接把3D NAND的产能砍了10%,还停了旧款DDR4的生产,转头去做更赚钱的DDR5和HBM。HBM这东西更是紧俏,2024年市场规模就有17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能涨到980亿美元,可产能扩建至少要一年半,短期根本补不上缺口。这种供需错配一出现,涨价就成了必然,不是哪家厂商故意炒作,而是市场真的“物以稀为贵”。

有意思的是,这次涨价潮里,国产厂商的存在感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放在几年前,存储芯片市场基本被国际大厂垄断,他们一涨价,国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消费者也得跟着买单。但现在再看,情况已经变了。

长江存储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国内少有的能生产NAND芯片的企业,现在已经能抢占全球15%的市场份额。而且不只是产能跟上了,技术也在突破,之前3D NAND芯片的毛利率从15%涨到28%,这说明产品有了议价能力,不是靠低价抢市场。除了制造环节,设计、封测这些上下游企业也在发力。

像澜起科技专注于CXL技术,他们的内存扩展方案在数据库应用里能实现95%—99%的本地内存吞吐量,还能把成本降低24%以上,在AI推理场景里,单CPU配置就能媲美双路CPU的性能,直接突破了“内存墙”的限制。佰维存储在往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从主控芯片设计到先进封测都自己做,能给产业链提供全链条支持。联芸科技、欧康诺这些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发力,要么推进新产品量产,要么做测试解决方案,整个国产存储产业链都动起来了。

这时候再看大家的讨论,能明显感觉到情绪的变化。之前每次芯片涨价,评论里多是抱怨“又要被国外厂商割韭菜”,但这次不同,不少人都在说“终于能看到国产厂商的身影了”“技术硬了腰杆才直”。还有人注意到,这次涨价里,国产厂商不是靠炒库存跟风,而是真有产能和技术支撑,长江存储的估值预期和那些只做库存生意的企业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更让人踏实的是,这波增长不是短期行情,而是有产业逻辑在支撑。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预测,2025年存储市场全年增长约17%,规模能到1938亿美元,2026年还能再涨17.8%,其中DRAM市场占比会提升到67%。而且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投资意愿在提升,预计到2027年就能实现规模化商用,到时候国产存储的话语权还会更高。

以前总听人说存储芯片是“周期股”,涨涨跌跌全看国际大厂脸色,但现在AI把存储从“幕后配角”变成了“刚需主角”。就像有人比喻的,算力是发动机,存储是油箱,没有足够大的油箱,再强的发动机也跑不远。而国产厂商这几年默默积累的技术和产能,刚好接住了这波机会,这种“厚积薄发”才是最让人安心的。

说到底,大家关注芯片涨价,不只是关心产业链的利润变化,更在意的是国产技术能不能跟上节奏。从以前被动接受涨价,到现在能参与市场定价;从依赖进口,到能抢占全球市场份额,这种转变里藏着的,是大家对“自主可控”的期待。这波芯片涨价不是虚火,是AI时代的产业必然,更给了国产厂商站稳脚跟的机会。

我是小晴空,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小晴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