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第二波涨价来了!算力缺不了“存力”,这些公司接住机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13:42 1

摘要:前阵子刚听说存储芯片开始涨价,没想到这才没多久,第二波涨价潮就来了。逛财经论坛的时候,总能看到有人讨论:“之前还说芯片库存多,怎么突然就不够用了?”“这次涨价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又是短期炒作?”其实不光普通投资者好奇,连不少做电子设备生意的朋友都在说,最近拿存储

前阵子刚听说存储芯片开始涨价,没想到这才没多久,第二波涨价潮就来了。逛财经论坛的时候,总能看到有人讨论:“之前还说芯片库存多,怎么突然就不够用了?”“这次涨价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又是短期炒作?”其实不光普通投资者好奇,连不少做电子设备生意的朋友都在说,最近拿存储芯片的成本明显高了,有些型号甚至要提前下单排队。

要搞清楚为啥涨价,得先明白现在的存储芯片不是以前的“普通配件”了。现在最火的就是AI,大家平时用的AI绘图、智能客服,背后都需要大量数据运算,而运算的前提是得有地方存数据——这就像开工厂,生产得有仓库放原材料和成品,AI算力越猛,对“存储仓库”的需求就越大。有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服务器的出货量预计会增长45%,而每台AI服务器需要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3-5倍。就拿生成式AI来说,训练一个大模型要用到几十TB甚至上百TB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得靠高速存储芯片实时调用,普通存储根本扛不住。

除了AI,咱们身边的设备也在“吃”更多存储。现在的智能手机,256GB都快成入门配置了,高端机型直接上1TB;智能汽车里的自动驾驶、车载娱乐,也需要大容量存储存地图、存视频。有机构统计,2025年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存储需求同比增长了22%,光这一块就把存储芯片的缺口拉大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供给端还跟不上需求。国际上的三星、美光这些大厂,前两年因为库存多,砍了不少旧产能,转头去做更赚钱的高端存储产品,比如HBM(高带宽存储)。可HBM的生产难度大,产能扩建至少要18个月,短期根本补不上。就拿三星来说,2025年HBM的产能只够满足全球60%的需求,剩下的40%只能靠现有存储芯片凑。这种“需求猛涨、供给跟不上”的情况,直接把存储芯片的价格推了上去——根据2025年9月的最新数据,DDR5内存的价格同比涨了28%,NAND闪存的价格也涨了15%,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以前每次存储芯片涨价,大家都会说“又被国外厂商卡脖子了”,但这次不一样,不少国产公司已经能接住机会了。不像前几年,国内存储企业大多只能做中低端产品,利润薄还没话语权,现在不管是技术还是产能,都有了明显进步。

先说长江存储,作为国内少有的能生产NAND闪存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的产能同比增长了30%,全球市场份额已经占到18%。之前他们的3D NAND芯片只能做到128层,现在已经能生产232层的产品,速度和容量都跟国际大厂的中端产品持平,而且价格还比国外品牌低10%-15%。不少国内的手机厂商和SSD(固态硬盘)品牌,都开始用长江存储的芯片,既降低了成本,又不用怕断供。

还有澜起科技,专门做内存接口芯片,这东西是存储芯片和主板之间的“桥梁”,没它存储芯片就没法用。2025年他们推出的新一代内存接口芯片,支持DDR5-8400规格,速度比上一代快了20%,而且兼容性更好,已经通过了英特尔、AMD的认证,拿到了不少服务器厂商的订单。有消息说,澜起科技2025年三季度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了50%,生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

除了芯片制造,存储封测环节也有国产公司发力。通富微电2025年专门建了一条高端存储封测生产线,能处理HBM、DDR5这些高端产品,封测良率达到了98%,跟国际龙头日月光的差距缩小到了2个百分点。现在他们已经跟国内多家存储芯片设计公司合作,2025年上半年的存储封测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2%,成了公司的核心增长点。

逛论坛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对这次涨价的态度变了。以前涨价,评论区里满是“又要被国外厂商割韭菜”的抱怨;现在不少人说“终于看到国产存储能跟上节奏了”“技术硬了,才不怕涨价”。还有人举例说,之前买一块1TB的国外品牌SSD要800多块,现在用长江存储芯片的国产SSD只要600多,性能还差不多,“这就是国产企业起来的好处,消费者能少花钱”。

其实大家关心的不只是涨价本身,更是国产存储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以前存储芯片市场被国外大厂垄断,价格、产能都由他们说了算,国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现在国产企业能在技术上跟上,产能上扩大,甚至能拿到全球订单,这背后是多年的积累。就像有人说的,“以前提到存储,想到的都是三星、美光;现在提到存储,能想起长江存储、澜起科技,这就是进步”。

而且这次涨价不是短期炒作,而是有长期需求支撑。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会达到1938亿美元,2026年还会增长17.8%。随着AI、5G、智能汽车这些行业继续发展,对存储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而国产存储企业已经在技术和产能上做好了准备,接下来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说到底,存储芯片的第二波涨价,不只是市场供需变化的结果,更像是对国产存储企业多年努力的“认可”。从以前的“跟跑”到现在的“并跑”,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国产存储正在一步步站稳脚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以后买电子设备能有更多国产选择,更意味着在关键技术领域,我们又多了一份底气。

我是小晴空,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小晴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