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白酒市场中,品牌林立,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和信任度成为选购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一款名为“钓台御品”的酱香型白酒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其品牌定位和市场认知却引发了争议——钓台御品究竟是品质卓越的潜力股,还是缺乏底蕴的“杂牌酒”?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
在中国白酒市场中,品牌林立,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和信任度成为选购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一款名为“钓台御品”的酱香型白酒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其品牌定位和市场认知却引发了争议——钓台御品究竟是品质卓越的潜力股,还是缺乏底蕴的“杂牌酒”?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品牌背景、生产工艺、市场表现及消费者反馈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一、品牌溯源:贵州钓台御品酒业的“血统”争议
贵州钓台御品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注册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这里是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从企业注册信息看,其成立时间较短,与茅台、习酒等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品牌相比,确实缺乏历史积淀。不过,该公司宣称其酿造技艺传承自茅台镇传统工艺,并拥有“钓台”系列商标。值得注意的是,“钓台”一词在白酒行业并非独家,例如茅台集团旗下亦有“茅台王子酒·钓台御品”产品,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关联性产生混淆。根据百度百科资料,钓台御品酒业主要生产高端酱酒,定位“商务宴请与收藏”,但其品牌影响力尚未突破区域限制。
二、工艺与品质:酱香标准的合规性与差异化
酱香型白酒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工艺和品质。钓台御品宣称采用“12987”传统酿造法(即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与茅台工艺一致。然而,工艺的相似性并不等同于品质的对等。根据行业媒体报道,其基酒来源和储存年限并未完全公开,而老酒储备量是衡量酱酒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此外,部分消费者反馈其口感“醇厚但层次感不足”,与高端酱酒要求的“丰满细腻”尚有差距。不过,钓台御品通过参与行业展会(如中国国际酒博会)和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等举措,试图强化品质背书。
三、市场策略:高定价与营销争议
钓台御品的市场定位存在明显矛盾。其主打产品定价在500-2000元区间,直接对标茅台、郎酒等一线品牌,但品牌知名度支撑力不足。雪球网有分析指出,其营销手段依赖“限量发售”“稀缺性话术”,并通过跨界联名(如与茶叶品牌合作)吸引关注,这种策略短期内可能提升溢价,但长期缺乏消费者忠诚度积累。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电商平台存在价格混乱现象,同一产品差价高达30%,这进一步削弱了品牌公信力。
四、消费者认知:“杂牌”标签的成因与反驳
“杂牌酒”的质疑主要源于三点:一是品牌历史短,文化叙事薄弱;二是缺乏核心产区头部企业的合作背书;三是过度依赖营销概念而非品质口碑。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新兴品牌在成熟市场中突围本就艰难,钓台御品若能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如其宣称的“生态窖藏技术”),并建立透明的产品溯源体系,仍有机会扭转形象。微信公众号“食品资讯”曾报道其生产车间通过ISO认证,但这类信息传播范围有限,未能有效触达大众消费者。
五、行业视角:酱酒热退潮下的生存考验
2021年后,酱酒行业从狂热回归理性,市场进入洗牌期。据证券机构分析,中小酱酒品牌面临产能过剩、渠道库存高压等问题。钓台御品若无法在品质差异化或性价比上突破,极易被归类为“跟风投机”的杂牌。但反观其动作,如布局海外市场(东南亚)和开发低度化产品,显示出一定的战略灵活性。
钓台御品目前处于“非典型杂牌”的中间状态:虽具备合规的生产能力和中端品质,但品牌力不足、市场策略浮躁。要摆脱“杂牌”标签,需放弃短期炒作,转而深耕工艺创新、渠道规范与文化赋能。白酒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时间的朋友”,唯有经历周期考验,方能真正赢得消费者认可。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选购时需理性看待宣传话术,通过试饮对比和核查质检报告做出判断,而非仅凭价格或包装下定论。
来源:天山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