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话,把朋友圈炸成两个阵营:早去的在晒跟“刑警老宋”同款胡辣汤,晚去的只能隔着屏幕啃方便面。
“国庆去登封,没订到房。
”
一句话,把朋友圈炸成两个阵营:早去的在晒跟“刑警老宋”同款胡辣汤,晚去的只能隔着屏幕啃方便面。
别笑,这就是《警察笔记》的魔力——剧播完一个月,登封的酒店还在打地铺。
有人算了笔账:平常200块的小旅馆,现在挂出888的“警味套房”,照样秒没。
老板嘴都笑歪:“以前靠少林寺,现在靠老宋。
”
最离谱的是少林寺门口卖烤红薯的大爷。
以前一天卖两筐,现在戴个鸭舌帽、贴个假警徽,cos剧中“看门大爷”,红薯翻三倍价,游客还抢着合影。
大爷悄悄透露:“剧组在的时候,我演‘群众17号’,一句台词没有,剪出来3秒,结果抖音小号涨粉8万。
”
官方也没闲着,火速上线“影踪寻迹”AR小程序。
打开相机,对准观星台,手机里的老宋自动跳出来给你递枪,一秒生成剧照。
国庆七天,小程序崩了四次,程序员边修边骂:“这比春运12306还狠。
”
更魔幻的是郑州电影学院直接来“抢人”。32个“老熟人”群演被拉去开班,课程表曝光:上午表演基础,下午直播带货。
最出圈的是“夜市王叔”,本来摆摊卖烤面筋,剧里一句“警官,加辣不?
”成了名场面。
现在王叔直播首秀,十分钟卖出三万袋手工面筋,厂家连夜把厂子搬到登封,就怕他反悔。
海外也没放过。
Netflix把版权一签,登封政府干脆把少林寺宣传片拍成VR警匪短片,投到纽约时代广场。
老外哪见过这阵势,以为中国警察天天在少林寺飞檐走壁,评论区清一色“Kung Fu Cop”。
少林寺官方账号英文版一周涨粉12万,小沙弥们集体学英语:Welcome to Dengfeng, we have tea and handcuffs.
商场跟着疯。
正弘城推出“警味胡辣汤”限定套餐,汤底黑得发亮,号称“老宋熬夜配色”。
开业当天,保安维持秩序,队伍排到地铁口。
有人喝完发朋友圈:味道像案情分析会,又苦又上头,但忍不住想续杯。
最惨的是本地上班族。
早上上班,路口被剧组留下的“假警车”堵了;中午点个外卖,骑手说“去观星台打卡,顺路给你送”;晚上回家,小区大爷跳广场舞配的是《警察笔记》片尾曲。
有人吐槽:“在登封,连空气里都飘着老宋的头皮屑。
”
可数据一甩,吐槽声瞬间安静:国庆后两周,登封酒店入住率还85%,比去年整整高40个百分点;携程搜索“登封影视之旅”冲进华中前三;群演日薪从120涨到300,还得提前一周约。
专家掐指一算,全年旅游收入能多15个亿,相当于又造了半座少林寺。
有人担心热度退得快。
景区小贩嘿嘿一笑:“怕啥?
二期影视基地已经挖坑,五个数字化摄影棚,明年接着拍《警察笔记2——少林悬案》。
”说完递过来一把玩具手铐,“合影十块,送老宋同款黑眼圈贴纸。
”
你看,所谓“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说白了就是:
游客找到了新鲜,
群演找到了尊严,
大爷找到了流量,
政府找到了GDP。
至于老宋?
他还在剧里加班,而登封,已经把他的夜班熬成了早高峰。
来源:阳光解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