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禁期间,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罕见留影,可以看出他们的真实颜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20:15 1

摘要:你知道吗?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真是说不清——风光一时,到头来却是一地鸡毛。张学良,这名字一提起来,身上的故事就让人眼皮一跳。其实他的军政生涯被聊得太多,反倒生活这一面,尤其和他身边的女人,才最让人觉得有趣。张学良当年是少帅,少年得志,身边不乏真心的于凤至,还有敢

你知道吗?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真是说不清——风光一时,到头来却是一地鸡毛。张学良,这名字一提起来,身上的故事就让人眼皮一跳。其实他的军政生涯被聊得太多,反倒生活这一面,尤其和他身边的女人,才最让人觉得有趣。张学良当年是少帅,少年得志,身边不乏真心的于凤至,还有敢爱敢恨的赵一荻。哪个不是铁了心托付终身?可偏偏,世上没有十全十美,西安事变一出,英雄就成了“阶下囚”,几十年春秋白白消磨。他们的感情,折射出来的那个年代和人的心气,比那些密密麻麻的史料还耐寻味。

说句玩笑话,咱小时候看老照片,总觉得那种“被关起来”的日子就是枯坐一隅、眉头紧锁,仿佛一拍照片就要带点“苦难”的胶片滤镜。但翻看赵一荻在井上温泉那几年拍下的照片,你还真觉得她不是在坐牢,倒像是度假来了。白衬衫、长裙、精致皮鞋,甚至有种老上海画报明星的精神头,连院子里的鸡鸭都是她亲手养的。曾听长辈说,赵一荻养鸡时戴着轻纱帽,动作格外利索,那架势不亚于闺中小姐插花缝衣。她家境富足,从小琴棋书画没落下,跑到深山里过这种日子本是天方夜谭,可她宁愿做这种“不搭调的事”,只为陪着张学良。我总觉得她喂鸡养鸭其实只是一种消磨无聊的方式,不为吃穿,纯是借此打发那些长夜。

回头说说影视剧,大家都在《少帅》里看过那个翩翩的公子张学良、还有娇憨的赵一荻。可你要真横看竖看历史照片,两个人的真实气场和戏里完全是两码事。现实里的张学良,别看岁数不大,眉宇间却总带着种老成,那种倔劲,笑起来有点不服气。但你若听东北老乡讲当年的事,其实他在张作霖去世前做过不少“熊孩子式”的决定,比如偏执地要办舞会,硬让高级军官陪他跳舞,也闹出过不少尴尬。当时亲戚间就常私下说:“这小子,活脱脱是个‘大孩子’。”赵一荻呢,她一点也不糊涂,并非外表那样乖巧。她有自己的一套说话做派,关键时刻出主意、愿意抗事,是那种你能在亲戚家逢年过节里见到的“有见识的姑娘”。

两人的关系,其实不像外界吹得那么浪漫,总带着点现实里的互相试探和将就。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赵一荻要在张学良众多红颜里能站稳脚跟,光靠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她不爱争吵,但也绝不做没主见的“小女人”,总用柔和的态度把自己的看法化成生活安排。有人说,她能一直陪着张学良,是因为练出了管理家庭的本事。直到张学良被软禁,没了亲友环伺、权势在身,就只有赵一荻能在林子里为他刷锅、种蔬菜、剪鸡毛。

你可能要问,他们被关着,生活到底苦不苦?其实远比咱们想象的复杂。蒋介石没让张学良吃苦,伙食不缺油盐,甚至还定时送书送杂志。赵一荻爱看时尚刊物,当时还能拿到《新民报海报》,用来消磨时间。她每天都梳理发型,妆容细致得像是要出门赴宴。偶有闲暇,她会用自己带来的指甲油涂指甲,甚至把空瓶改成小花瓶插上山野花草。虽说井上温泉地势偏僻、潮气大,乍看优雅其实背后藏着诸多苦闷。每逢雨季,物资运输不畅,普通蔬菜得走十几里外跟原住民买,背回来的还是些“蔫菜——掐得能滴水”的那种。张学良还因此肠胃不好,得吃清汤寡水,赵一荻只好用自种的香葱和茄子做替补。

那几年,井上温泉的木屋里没电,每到晚上,只能靠几盏煤油灯照明。夜里静得出奇,久而久之两人的视力都受损。照片里张学良戴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读书,其实那眼镜还是赵一荻从家乡托人带来的,镜片款式不时兴,却最耐用。据说张学良读明朝的历史著作有自己独特法子——先翻“笔记”,再对照名人轶事,每次边读边念念有词。旁人听着像是心碎自语,可在赵一荻眼里,这些“唠叨”正好提醒张学良别被压抑的环境困住。

再看生活上的讲究,其实这点张学良不小气。即使被软禁,他穿衣总是讲规矩,款式多,料子也新,哪怕下地种菜都能穿上白衬衣,时不时还让赵一荻帮他拍些“劳作照”。外头的人传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要说他落魄,可看看他屋里的书架和自建的小花园,通常台湾负责押送的警员都感慨:“这个少帅生活比我们还讲究。”

到了后来,张学良和赵一荻像普通夫妻一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穿着阔腿裤、皮鞋锃亮。邻居原住民有时候会来串门,开始还带点警惕,多看几眼,试试话头。时间一长,见他们说话温厚、种菜分享,心里那点戒心也松了。赵一荻更愿意尝试土著服饰,穿着当地编织的毛衫、羊皮帽子,每到周末,还能和原住民一起摘野果,动作不笨拙,倒挺有“俏皮”的意思。

外界都以为张学良没了权力就什么都没了,其实他在井上温泉时自建了排球场,还鼓励守卫一起打球。赵一荻喜欢网球,他就托看守向上申请,几个月后一个小球场就建成了。有一次他提出想游泳,一番周折之后,蒋介石批下款项,居然也给他建了个标准泳池。说来令人失笑,除了不能出远门,这日子和他早年的闲适也差不了多少。

再往后些年,于凤至早已去了美国,赵一荻成了张学良唯一的陪伴。她把家书每月按时寄出去,儿子虽说“狠心”托付亲戚带大,每到节日都偷偷打听消息。那时候的院子里常有野鸟来歇腿,张学良喜欢喂食,有时坐着看花发呆,赵一荻就在旁边慢慢地涂指甲油。她涂完一只递给他看,他偶尔点头夸一句:“手还细。”这场景看着和旧时小夫妻无异,却是被“历史推着走”的人间烟火。

有一年台风过境,木屋漏雨,赵一荻领着丈夫和警卫在深夜里往屋顶添泥,没人抱怨。第二天清晨,张学良发烧了,她守着一夜。那时候他们才真切明白,命运给的不是选择,而是坚持。有时我隔着时间回看,觉得赵一荻未必是世人眼中的“痴情女子”,她更像是那个会在风雨夜里扣紧门窗,又能耐下性子养鸡摘菜的“半边天”。

到了允许探视那一年,赵一荻终于能和于凤至约见,双方心照不宣。于凤至说:“你守他,我也感谢你。”一切无声胜有声。后来张学良能见到子孙,满头白发的他笑得像个孩童。赵一荻仍是当年那般风姿不改,那份淡然的优雅跟锦衣玉食无关——大概也是她对自己一生的回答。

这几十年,外人议论张学良“毁誉参半”,但只要翻看那一张张院中的老照片,多少世事变幻、多少人心冷暖,都在枯燥的日常和细小的陪伴里慢慢漾开。或许,这种人间的彷徨和不甘,是比任何传奇故事都让人念念不忘的吧。谁又能说,跌入谷底的他,其实没收获过真正的幸福呢?

来源:爱因斯魔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