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4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吃花生真的有用吗?”小刘最近总感觉脑子不够用,记性差、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一次无意中看到网上说:“常吃花生,能护脑、护心、降脂。”他半信半疑,便开始每天吃上一小把。一个月后,他惊讶地发现,不光精神状态变好了,连体检报告上的血脂也比去年下降了不少。
这不是个案。近期多项研究发现,花生作为一种高营养密度的坚果类食物,长期适量食用,可能带来3个方面的明显改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花生到底值不值得吃。
很多人对花生有误解,觉得它油多、高热量,吃多了容易上火、发胖,甚至有人说“吃花生会升血脂”。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花生虽然含油,但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和亚油酸,这类脂肪对心脑血管健康反而有保护作用。根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每天食用30克花生或坚果类食品,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即“坏胆固醇”)水平。
其次,花生富含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维生素E、多酚类抗氧化物,这些成分对大脑、心脏、血管都有潜在益处。所以,花生不是“发物”,而是低调的健康食物。
1. 心血管或更稳定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死亡率的头号杀手。好消息是,花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喜。医院营养科专家指出,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类食物(如花生),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2022年发表于《中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也证实,每周食用4次或以上花生的成年人,其心梗、中风发生率明显低于很少吃坚果的人群。这说明,常吃花生有望在降脂、护心、保血管方面发挥作用。
2. 大脑状态或更清晰
不少人觉得上了年纪后“脑子不够用了”,其实这可能和脑部供血、神经退行性变化有关。花生中的胆碱、B族维生素、以及白藜芦醇等成分,被认为对神经递质合成有帮助。
特别是白藜芦醇,这种天然抗氧化物能穿过血脑屏障,有研究指出它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具有潜力。2021年《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一篇综述提到,富含多酚类的食物摄入与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呈负相关。
所以,坚持吃花生,或许能让你的大脑“更清醒、反应更快”。
3. 饱腹感增强,体重或更可控
花生虽小,热量不低,每100克约有580千卡,但它的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含量很高,能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控制总热量摄入的前提下,经常吃花生的人群反而更不容易肥胖。
这是因为花生能“顶饿”,减少对精制碳水的摄入,平稳血糖水平,从而对控制体重反而有利。所以,适量吃花生,不仅不会发胖,反而可能帮助你控制热量摄入,更好地维持体重。
吃花生虽好,但下面这3点必须注意,不然可能适得其反。
控制量:建议每天不超过30克,大约一小把。吃多了热量高,容易造成脂肪堆积。选对方式:水煮花生、原味烘烤是首选,避免油炸、重盐、糖衣等加工方法。注意过敏:花生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儿童尤其要小心,首次摄入需留意反应。此外,如果你患有痛风、胃肠疾病或胆囊疾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适合食用。
花生,不是普通零食,也不是“升脂元凶”。它是天然的“血管清道夫”、大脑“营养包”、体重“平衡器”。当然,任何食物都不能“包治百病”,但合理饮食,确实能在点滴中影响我们的健康轨迹。与其天天盯着保健品、网红饮品,不如从一把花生开始,给身体一个低成本的长期呵护。
参考资料:
[1] 《坚果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22年第8期
[2] 《花生营养与健康作用研究概述》,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年第4期
[3] 《饮食多酚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1年第12期
[4]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anuts and Health: Research Overview”, 20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香河牛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