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书和看影视剧时有两种很矛盾的状态。一个是放不下。在地铁上读书时经常坐过站,导致上班迟到;下班则恨家离公司还不够远。没读完的半页书,到站后只好倚个柱子赶紧读完。
读书和看影视剧时有两种很矛盾的状态。一个是放不下。在地铁上读书时经常坐过站,导致上班迟到;下班则恨家离公司还不够远。没读完的半页书,到站后只好倚个柱子赶紧读完。
另一个是舍不得。如果一本书、一部剧太好看了,最后的大结局总盼着迟一些,再迟一些来。苏轼将陶渊明的诗文视为生命的给养,“只渊明,是前生”,天天读陶诗,但给自己硬性规定,每天只能读一首,因为害怕读完就再无可续了。
美剧《权力的游戏》最终季播出的那段时间,开车时绝不超车,买票时有人插队都微笑以待,谨慎地生活,不立于危墙之下——剧都没刷完,可不能出什么意外。一旦书翻到最后一页,银幕上快速滚动字幕,人又失神发愣,大梦不想醒。
早年,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看新上映大片的光碟,回家后会像片中的丧尸一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什么都索然无味。后来才知道这叫“观影后的抑郁”。当然,电影可以被游戏、剧集、小说等替换,统称“电子失恋”。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放不下”的解释是,我们阅读、观影时搭上了“叙事运输”的快车,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催产素等激素以提供动力,我们被载入另一个世界,对角色和情节产生情感依附,甚至暂时忽略现实环境,“沉醉不知归路”。而巨大的兴奋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多巴胺受体会脱敏,进而容易滑落到失落和空虚的泥沼之中,这时血清素就能派上用场,让你平复情绪,回归平和,“舍不得”就是一种自觉的调节。为了避免陷入完结后的惆怅,书故意不读完,留着不打——既然意难平,就干脆懒得起意。
面对一本新书,可以“享受每个字、句子、段落。别期待它结束,或永不结束。”
来源:做有良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