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永岩作为长期活跃于舆论场的“反转”人士,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坚决反对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认为转基因安全缺乏充分科学依据,质疑安全评估体系的公正性,且将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割裂对立,主张依据《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限制转基因技术应用。然而,这些观点在科学依
吕永岩作为长期活跃于舆论场的“反转”人士,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坚决反对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认为转基因安全缺乏充分科学依据,质疑安全评估体系的公正性,且将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割裂对立,主张依据《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限制转基因技术应用。然而,这些观点在科学依据、逻辑建构与事实认知上均存在显著偏差,本质是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误解与对权威共识的刻意回避。
一、核心观点:基于“未知恐惧”的片面主张
1. 安全性存疑论:吕永岩以反式脂肪酸、DDT等物质的危害延迟发现为例,声称转基因研究仅十几年,安全争议未断,认为让13亿人食用转基因主粮是“做小白鼠”,且担忧转基因花粉扩散的不可控风险。
2. 评估体系质疑论:他指责农业部“转基因安委会”成员多为转基因科学家,认为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主张应由环境科学和医学专家评定安全性,否定现有评估标准的公正性。
3. 技术对立论:将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完全割裂,认为转基因“想搭杂交的车是欺骗”,拒绝承认两者同属作物改良技术的范畴。
4. 国际依据支撑论:宣称《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70多处提及转基因风险,将其视为“有法律约束力的科学共识”,并以美国未签署、国内推动者“不敢提”为由佐证转基因存在严重问题。
二、观点批判:背离科学与事实的三重谬误
(一)安全认知:混淆“科学验证”与“未知恐惧”,无视权威共识
吕永岩以“技术应用时间短”否定安全性的逻辑,完全违背现代食品科学的评估原则。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并非依赖“长期食用观察”,而是通过分子特征分析、毒性试验、致敏性评估等一系列标准化科学手段完成——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构建的评估体系,已覆盖生态安全、过敏风险、毒性致癌性等所有已知科学维度 ,这与全球471个国际权威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框架一致,其共同结论是“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等安全”。
他对“花粉扩散风险”的担忧也早已被科学实践驳斥。以转基因抗虫棉花为例,推广二十余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其花粉扩散范围可控,且通过配套防控技术已解决次生害虫问题,至今未出现所谓“生态灾难”,反而减少农药使用量60%以上 。将转基因与DDT等物质类比更是逻辑错位:前者是经过精准设计的可控技术,后者是未经过系统安全评估的早期化工产品,二者在技术属性与监管强度上毫无可比性。
(二)体系质疑:曲解“专业评估”逻辑,否定科学同行评议机制
吕永岩“运动员与裁判员”的指责,本质是对科技评估专业性的无知。转基因安全评估是跨学科工程,“转基因安委会”虽以生物技术专家为核心,但评估过程需吸纳毒理学、生态学、医学等多领域专家参与,且所有评估标准、数据均需公开接受全球科学界同行评议 。中国2003年制定的评估标准,至今仍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准则保持一致,其科学性已被全球实践验证。
若按其主张“由环境和医学专家主导评估”,反而会陷入“外行评内行”的误区——转基因技术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规律等核心问题,必须依赖生物技术专家的专业判断,正如医学手术的安全性评估离不开外科医生,而非仅靠公共卫生专家。这种对专业分工的否定,实质是为否定评估结论寻找借口。
(三)事实解读:歪曲国际协议内涵,割裂技术本质关联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核心宗旨是“规范转基因生物的跨境转移”,而非“证明其不安全”。其提及“风险”是为建立“风险预防机制”,与世界卫生组织“风险可控”的结论并不矛盾。吕永岩刻意回避该议定书同时强调“不应以风险为由阻碍技术应用”的条款,且无视中国作为签署国,早已将其要求融入国内监管体系的事实——中国转基因作物的进口、种植均严格遵循议定书规则,所谓“不敢提”纯属主观臆断。
在技术关系上,他将转基因与杂交对立的观点更是违背常识。两者本质都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性状改良,区别仅在于基因来源与重组方式:杂交依赖物种内的自然基因重组,转基因则是跨物种的精准基因导入,二者在“改良作物性状”的核心目标上高度一致。全球农业科学界早已形成共识:转基因是杂交技术的延伸与突破,而非对立替代关系。
三、现实危害:误导公众认知,阻碍农业科技发展
吕永岩的言论通过高频次博文传播,不断放大公众的“安全焦虑”,导致部分群体对转基因技术形成非理性抵触。这种误导直接延缓了中国转基因粮食产业化进程——当前国产转基因抗虫玉米、耐除草剂大豆已实现基因自主可控,其减少虫害损失80%、提升种植效率40%的显著效益,本可破解耕地紧张、种粮效益低的农业困境,但因“反转”情绪干扰,技术成果迟迟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将技术问题情绪化、标签化的论述方式,破坏了科学讨论的理性氛围。当公众被“小白鼠”“阴谋论”等表述裹挟时,便会忽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巴西等国早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粮食高产,其国内消费的玉米、大豆中转基因品种占比超70%,这正是对技术安全性的最直接实践证明。
科学的进步从不排斥谨慎,但谨慎不等于因循守旧;讨论的价值在于理性辨析,而非情绪煽动。吕永岩的“反转”观点,本质是用个人认知局限替代科学证据,用主观臆断否定权威共识。在全球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唯有摒弃这类背离事实的言论,以科学为基、以理性为纲,才能让转基因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