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见过造假的玉,但造假的这四个人你见过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20:39 1

摘要:他们能将市场价仅3000-5000元的俄料,硬说成是价值数万元的和田籽料;既可能把人工染色的假玉鉴定为“清代老玉”,也会将真品误判为仿品或者假料。

“假玉”可能大家都见得多了,但“假人”你见过么?

假专家:网友戏称行业混子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鉴宝视频随处可见,部分专家在镜头前夸夸其谈,专业性令人堪忧。

他们能将市场价仅3000-5000元的俄料,硬说成是价值数万元的和田籽料;既可能把人工染色的假玉鉴定为“清代老玉”,也会将真品误判为仿品或者假料。

更离谱的是估价环节,一块市场价约10万元的玉料,某些专家竟能喊出20万-50万元的高价,这种夸张的定价不仅违背市场规律,更让屏幕前的资深玩家气愤不已,不少人调侃:“要是真值这个价,打五折卖给专家,看他敢不敢收?”

毫无疑问,这些缺乏专业素养的假专家,正破坏着和田玉市场的鉴定体系,成为误导消费者的重要隐患。

还有更夸张的,就是骗藏友的鉴定费。

比如故意把藏友不值钱的料子说成价值几十万的稀缺品,然后怂恿藏友把料子送去拍卖,当然在拍卖前要收取一定的鉴定费、手续费等,拍卖环节喊上几个公司内部人员给你演绎出“双簧戏”,藏品流拍,你缴纳的各种费用分文不退。

不少玉友都吃过这方面的亏,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玉友。其实这种情况已经相当于诈骗了。

假大师:泛滥成灾的头衔泡沫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师的引领,和田玉玉雕行业更是如此。

不可否认,大师头衔具有极高的商业溢价,尤其对注重权威背书的消费者吸引力显著。但也正因如此,不少人通过各种捷径获取头衔,导致市场上的大师头衔陷入泛滥困境,大师头衔的含金量也大幅下滑。

假大师的操作手段更是五花八门:部分人从不亲手创作,专门收购普通玉雕师的作品,贴上自己的大师标签后,价格便能翻3-5倍。

还有些假大师工艺粗糙,直接采购成本仅百元的机雕件,凭借大师头衔伪装成手工精雕作品,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出售,利润率高达10倍以上。

未来,消费者应摒弃唯头衔论,转而关注作品本身的工艺、设计与玉质,让真正的好作品成为市场主流。

假玉商:收割新手的暴利商家

和田玉市场中,存在一批以售卖假玉、次玉为生的不良商家,其造假手段五花八门。

有的将成本仅5-10元的玻璃制品,当成和田白玉以数百元出售;有的用人工染色、注胶的山料或普通石头,冒充籽料欺骗消费者;至于将仅数百元的韩料、青海料,谎称高品质籽料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售卖,通过以次充好牟取暴利。

假玉商伤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对卖真玉的玉商同样是一种摧残。

在和田玉产业链中,卖假玉的商家往往是高利润群体,假玉的平均成本仅为售价的5%-10%,部分玻璃仿玉的利润率甚至超过1000%。

而那些坚持售卖真玉的商家,因玉料成本高,售价相对较高,却常被不懂玉的消费者误解为暴利,陷入真玉难卖的困境。

假主播:直播时代的忽悠大师

直播乱象这几年变得尤其严重,和田玉行业也不例外,存在着不少假主播。

有的主播自身对和田玉一窍不通,连俄料与籽料的基本区别都分不清,却凭借高嗓门、煽情话术吸引流量,只要知道商品标价,就敢在镜头前夸夸其谈,将普通山料说成收藏级籽料,将机雕件说成手工孤品。

还有很多直播挖玉其实都是假的。

这些所谓的挖玉现场几乎全是精心设计的骗局,是室内搭建的布景,挖出的原石要么是提前埋好的普通石头染色处理品,要么是价值极低的边角料,甚至有部分是玻璃、树脂合成的仿制品。

以上四种“假人”你经历过几种?或者你还见过哪些“假人”?来留言聊聊吧。

来源:藏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