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人狂欢的夜里,灯光掠过玫瑰花园球馆的上空,五十米外还能听见鼓点在地面震动。上一次开拓者让球迷排队排到街角,还是利拉德的告别夜;这一次,是来自青岛的19岁新秀第一次和主场说你好。
万人狂欢的夜里,灯光掠过玫瑰花园球馆的上空,五十米外还能听见鼓点在地面震动。上一次开拓者让球迷排队排到街角,还是利拉德的告别夜;这一次,是来自青岛的19岁新秀第一次和主场说你好。
队内嘉年华的舞台没有战术板,只有彩带和DJ。杨瀚森和同届新秀乐福背着小书包,被拉拉队拉进队伍,胳膊挥错了方向,动作却比节拍快半拍。镜头给到他时,他索性不再跟拍子,直接原地蹦三下。观众席笑到失焦,手机屏幕里的弹幕瞬间盖满。短视频发出三分钟,浏览破二十万。流量不是数据,它是门票,也是耐心。
两小时之后,帷幕关闭,真正的内部对抗赛开打。克林根先用一个结实的卡位把杨瀚森顶出两步,再顺势抡肘。裁判没响哨,地板响完,杨瀚森已经被掀翻。比卢普斯在场边摊手:这就是NBA的欢迎仪式,没有后台,也没有慢镜头回放的温柔。杨瀚森爬起,下一回合直接要球。假动作晃肩,梦幻脚步,右手挑篮。球擦板而入。黑队替补席齐声拍板凳。击倒从来不稀奇,爬起来才有人记得。
比分始终咬在两分左右。克林根依靠吨位吃到两记补篮,但脚步慢的问题被无限放大。防守换到外线,他跟不上霍勒迪的变向,被一记急停投杀。43比42,黑队一分险胜。夏普连续第二年拿到队内MVP,笑着把奖杯递给杨瀚森合影,后者摇头,只比了个大拇指。团队篮球里的个人奖杯,不过是相册里的一个文件夹。
官方战报只写了两行:克林根5分,杨瀚森4分。没有篮板数字,没有盖帽数字。可在场的助教都记着:后者有两次封盖,一次扇掉外线扣篮,一次正面封克林根的上篮。还有一次顺下2+1,只是罚球没进。数据显示不了的,是他的决心和学习速度。一个半月前,他体重上涨整整8公斤,现在护框碰撞不再吃亏。增重的不是脂肪,是在这里生存的说服力。
开拓者为他配了外教,每天45分钟英语课,从颜色单词到篮下术语都有。训练时他拒绝复杂翻译,能听懂就点头,不懂就做动作示意。夏季联赛暴露的体力短板,目前通过加练与饮食调节。比卢普斯说进攻端放心,担心的是防守与后场篮板。杨瀚森回应:抢不到球就没资格要球。简单一句,把角色定位和自我要求直接亮出来。
休赛期,开拓者的商品销售额同比暴涨813%。门店经理说,球迷买的不只是印着中文名的球衣,更是一种想象:如果这个大男孩能在强度中站稳脚跟,属于亚洲内线的故事可以换个开头。商业的扶梯只往上,篮球的楼梯只能一步一步爬。
罗威养伤,克林根锁定首发,但球队对杨瀚森的使用已经开始精细化。挡拆发起、顺下终结、低位假动作,他要学的每一步都和比赛节奏挂钩。他也在研究防守站位,避免被速度快的内线生吃。助教把三场季前赛的潜在对位名单列好贴在他更衣柜门上:约翰逊、莫布里、萨里奇……他看一眼就默记。准备充分的人,对手的名字只是时间节点。
内部对抗赛后更衣室里没长篇总结。克林根先伸手,说夏联没打是想让他得到机会。杨瀚森回一句“Thank you”。然后弯腰系鞋带。队友围着他起哄:跳舞环节要加难度,下次把双人托举安排上。杨瀚森笑,却没接话。他知道真正的舞台不在嘉年华,而在四天后的季前赛。
凌晨一点训练馆灯还亮着。助教把对抗赛录像放慢四倍速,指出篮下卡位的细节、横移的角度、弱侧观察的视线。杨瀚森一句话没说,只在需要时点头示意。四十五分钟后录像结束,他加练十投,命中九球,才收工。墙上的时钟指向两点。努力从不喧哗,它只在结果里发声。
季前赛门票已售出九成。球迷论坛里开楼预测:杨瀚森首秀能拿多少分?有人说双位数不难,有人说更看重篮板。讨论声越热,他越冷静。训练完回宿舍,他只翻球队战术手册,标记自己掌握不够的页码。睡前发一条朋友圈:一步一个脚印。没有配图,没有表情。
四天很快过去,比赛日的早晨,波特兰天空飘小雨。球馆外依旧是等待进场的人群,和上一次告别夜相似又不同。那次是送别球星,这次是迎接新生。杨瀚森推开球员通道的门,耳边首先到达的是中文应援的喊声。他停半秒,举手示意,然后直奔热身区域。当你足够专注,掌声和嘘声都是背景音乐。
他还不知道今晚的命中率,也不知道第一节会不会遭遇犯规麻烦,他只知道每一次对抗都要咬紧牙关。克林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Fun。 他点头,回一句:Sure。
灯光熄灭,观众倒计时。那块LED屏幕写着一句话,被所有镜头定格:
信任带来机会,执行决定胜负。
杨瀚森深呼吸,踏上地板。季前赛首秀,计时器归零。
故事的下一页,正在加载。
来源:优美饭团FV2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