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泽东重回井冈山,一碗清汤忆当年,两张票据守公仆本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20:20 1

摘要:1965年5月中旬,长沙湖南省委招待所的会客室内,窗外春夏之交的阳光洒在青砖地上,室内陈设简单,几张木椅围着一张方桌,桌上放着茶杯和几份文件,墙角的收音机低声播放着新闻。

1965年5月中旬,长沙湖南省委招待所的会客室内,窗外春夏之交的阳光洒在青砖地上,室内陈设简单,几张木椅围着一张方桌,桌上放着茶杯和几份文件,墙角的收音机低声播放着新闻。

毛泽东手拄着一根略显陈旧的竹拐杖,站在窗前,与越南主席胡志明交谈。胡志明手中拿着一根精致的木拐杖,递给毛泽东,语气诚恳:“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请收下。”

毛泽东摆摆手,目光落在自己的竹杖上,声音低沉而坚定:“不换,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好。”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远方,似乎陷入了回忆,“这根竹杖跟我多年了,延安时用的是柳木棍,转战陕北到西柏坡,一直没离身。1953年在杭州得了这根竹杖,12年形影不离,去年还带回了韶山。”

胡志明频频点头,眼中流露出敬意。毛泽东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期盼:“我要带上这根竹拐杖,重访井冈山,看望老区人民,圆此一梦。”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久违的牵挂,窗外的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

5月21日上午,湖南省委第9招待所3号楼前,清晨的凉意还未散去,车队整齐停放在院子里,几名工作人员忙碌地检查车辆。

毛泽东在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夫妇的陪同下,带着警卫和工作人员,登上专列,列车缓缓驶向醴陵。车厢内,窗外的田野和村庄飞速掠过,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座椅上,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声音有节奏地回响。

下午1时,列车抵达醴陵,毛泽东一行改乘一辆银灰色的苏制吉姆车,由司机赵毅雍驾驶,向茶陵方向进发。

车内广播传来茶陵县委高音喇叭播放的歌曲,歌声嘹亮:“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毛泽东靠在座椅上,闭目聆听,嘴角微微上扬,似被勾起久远的记忆,偶尔轻哼几句,车内的气氛一时安静下来。

当晚,车队抵达茶陵县委办公室,夜色已深,院子里点着几盏昏黄的灯,空气中带着山间的湿气。

工作人员临时架设了一张木床,供毛泽东休息。警卫负责人汪东兴检查行李,见车上两箱藏书未卸,打算就地放置,毛泽东却翻找起书来。

茶陵县委书记闻讯赶来,送上一本《茶陵州志》,书页泛黄,带着岁月的痕迹。

毛泽东接过书,坐在床边,借着油灯的光亮翻阅,灯光映在书页上,映出他专注的侧影。夜深人静,窗外虫鸣阵阵,他读至凌晨3点,翻页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5月22日上午,车队从茶陵出发,绕道江西永新,向宁冈进发。山路蜿蜒,群峰叠翠,晨雾还未完全散去,车窗外是一片青绿的山林。

毛泽东坐在车内,凝望窗外的山峦,声音低沉:“这里就是我们开辟的第一个根据地啊。”

车行至茅坪八角楼大院,几间老屋静静伫立。

警卫人员提前下车,赵毅雍准备停车,却被毛泽东制止,车在地坪上绕了一圈,他隔着车窗静静张望,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角落,随后指示离开,未曾下车。

下午,车队继续前行,沿着险峻的“五百旋”山路攀登黄洋界,海拔1343米的山顶上风声呼啸,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井冈山领导同志早已在山顶迎接,毛泽东拄着竹杖,缓缓走向山顶,环视四周的地势,目光扫过哨口遗址。

随后,他在木制纪念碑前分三批与众人合影,背景是苍翠的山林和蓝天。

他走到哨口大炮旁,伸手抚摸炮身,声音中带着回忆:“这是南昌起义军带上井冈山的,当时山上的三发炮弹,人们都说前两发受潮,第二发没有受潮,所以‘炮声隆’,其实也受潮了,只是打前两发时,使炮筒加热,为第三发提供了打响条件。如此说来,保卫黄洋界,三发炮弹都有功!”

众人闻言,纷纷笑了起来,气氛轻松了几分。

井冈山党委同志递上一份黄洋界讲解词,毛泽东接过一看,见其中有《空山计》唱词,便用京剧《空城计》“二六”唱腔唱道:“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基本的兵……”

唱罢,毛泽东吸了一口烟,语气中带着几分兴致:“旧瓶装新酒,真有意思,换上革命斗争内容,便成为现代戏曲了。”

众人鼓掌,山顶的风吹过,带来一阵清凉。

随后,毛泽东谈及溥仪曾上山赋诗,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共产党把皇帝老子都改造好了,我请他到中南海作客,吃了一顿饭,他坐在我身边,我劝他结婚成家,他很感动,我还用稿费帮助他改善生活,他不好意思收下。你们说他在井冈山赋诗二首,我也想在山上填词二首。”

众人再次鼓掌,掌声在山间回荡,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山顶的空气清新而宁静。

5月22日下午,车队抵达茨坪井冈山宾馆,宾馆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周围绿树成荫,空气中带着山间的清新气息。

毛泽东下榻于一楼115号房间,室内摆放着一张宽大的沙发,黑色窗帘遮住部分光线,特制的宽长木板床占据房间一角,一半铺着被褥,另一半堆放着书籍。

毛泽东环视四周,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这可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上山一千多里路走了半个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还是机械化好。”

毛泽东走到窗前,推开窗帘,眺望茨坪镇,高楼巍立,住宅排列整齐,路旁树影婆娑,泥土墙屋已换成砖瓦建筑,景象焕然一新。他转头对随行人员说:“今天的井冈山与当年大不一样,有了汽车,修了公路,还有电影院,神气多了。”

汪东兴走进餐厅查看宾馆准备的饭菜,桌上摆满了烟酒、苹果、鸡鸭鱼肉等丰盛菜肴,盘子堆叠得满满当当。

汪东兴皱起眉头,立即要求撤下,改为四菜一汤,并定下每天两元五角的伙食标准

毛泽东得知后,点头表示认可,餐厅内的气氛随之变得简朴,桌上只剩几个小碟和一碗清汤,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晚饭时,厨师端上一盘小竹笋,翠绿的笋尖还带着山间的露水气味。毛泽东夹起一块,细细品尝,语气中透着满意:“很久没有吃小竹笋了,井冈山的小竹笋味道好,我有这个菜就行了。”

饭后,他走出宾馆,在山间小路上散步,叠翠的青山映入眼帘,夕阳洒在山坡上,田间传来几声鸟鸣。

毛泽东停下脚步,目光扫过远处的山林,声音低沉:“井冈山是座好山哩!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当年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

他顿了顿,转头问汪东兴:“井冈山现在还产红米吗?”

汪东兴回答:“有,有!去年你吃的红米,就是从江西买回去的。”

没过多久,餐桌上便增添了红米饭,颗粒饱满,带着淡淡的米香。

晚间,宾馆内灯光柔和,毛泽东会见了茨坪人民公社社员、老红军、烈士家属及部分群众,餐厅内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朴实的泥土气息。他详细询问水利、公路建设和生活情况,众人一一回答,提到生活虽有改善,但农村缺医少药,生病难治。

毛泽东听后沉默片刻,声音低沉:“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呢,主要是我,对不起乡亲们。以后,相信我们的党会认真做好农村的医疗保健工作。”

众人齐声回应:“我们相信,我们相信!”声音在室内回荡,透着对未来的期盼。

饭后,工作人员吴连登从菜中吃出一只小虫,觉得不妥,便找到炊事员理论。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语气中带着几分责备:“吃了虫子算什么?不要去找,一找人家就得挨批评。另外,你是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千万不可以盛气凌人。”

吴连登低头认错,炊事员闻讯赶来,眼眶湿润,声音哽咽:“毛主席啊,您真是我们的好领袖、好当家人啊!”

餐厅内的灯光映在墙壁上,气氛安静而温馨。

5月23日清晨,阳光透过山间的薄雾洒在茨坪,田间的禾苗青翠欲滴,远处的山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

毛泽东安排随行人员参观革命遗址,嘱托汪东兴了解博物馆陈列情况并汇报。他还关心公路、水利建设及宾馆礼堂未竣工的原因,语气中透着重视:“要多宣传井冈山革命传统和精神,让后来的年轻娃娃们了解中国革命来之不易。”

汪东兴点头记录,宾馆外的鸟鸣声断断续续,山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随后,毛泽东攀登宾馆后方的小山,拄着竹拐杖在前开路,山路杂草丛生,泥土松软,空气中带着青草的气息。

毛泽东边走边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就不信前面不能开条路。过去我们花28年搬掉头上的三座大山,现在要解决脚下的问题了。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也要闯新路嘛!”

山坡上的树木随风摇曳,几片落叶飘下,落在小路上。

在宾馆内,他缅怀起牺牲的先烈,提到卢德铭、何挺颖、王尔琢、张子清、伍中豪等名字,声音中带着痛惜:“都是年轻的面孔啊。”

谈及袁文才、王佐被错杀时,语气更为沉重:“我在闽西听到他们被错杀后,泣天惊愕,几天饮食无味。”他当即决定会见袁文才的妻子并合影,安排其子孙接受教育。

室内光线昏暗,窗外的山影映在玻璃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肃穆的气氛。

随后,毛泽东谈起苏联党内官僚特权问题,声音中透着忧虑:“我看到苏联党内官僚特权占据国家要害部门,谋取私利,对一般党员和老百姓打击迫害,就想起我们国家也有这种危险,特别担心高级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有没有制度管住他们。”

毛泽东回忆起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监督作用,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现在我们也说政治民主,不脱离群众,但比起井冈山时的士兵委员会,就差得多了。”

窗外的风吹动树枝,发出轻微的声响,室内众人静静聆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思的氛围。

在茨坪期间,毛泽东始终未参观博物馆、旧居旧址,将行程重点放在看望人民与察看变化上。日常中,他常在宾馆周边散步,观察田间禾苗的生长,欣赏路旁的花卉,脚步踏在泥土小路上,空气中带着青草的气息。

夜晚,毛泽东读书至深夜,有时甚至将书页撕开分份阅读,偶尔“唱”起书中的内容,声音在安静的房间内回荡。

白天,毛泽东还打起乒乓球,动作灵活,球拍击球的声音清脆,室内不时传来几声笑语。

他多次嘱托随行人员宣传井冈山革命传统,关心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语气中透着期望:“让年轻人了解革命来之不易。”

宾馆窗外的街景在夜色中渐渐模糊,路灯亮起,投下点点光影,山间的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在宾馆内,毛泽东还填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笔迹在纸上流畅而有力。汪东兴、刘俊秀、孙平化等人抄录后,纷纷表示赞赏。

毛泽东谈及1928年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提到鲁迅曾评价其有“山大王气概”,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得:“确实有股梁山好汉的气概,我对这个‘称号’甚为得意,我喜欢结交绿林,喜欢跟他们一起杀富济贫啊!”

室内气氛轻松,窗外的山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书页的气息。

5月28日下午,井冈山宾馆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空气中带着山间的清新气息,远处的山峰在蓝天下显得格外清晰。

毛泽东对汪东兴说:“明天我们要下山去南昌了,请你做些准备,我要会见老红军、井冈山的干部和群众,并同他们合影。”

汪东兴点头应允,迅速传达部署。部分卫士私下疑惑为何不参观博物馆和旧居,汪东兴解释道:“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目的,主要是看望井冈山人民和察看山上的变化。各处的革命遗址、旧居博物馆都是宣扬他丰功伟绩的场所,他很谦虚,不可能去参观。这也是他一星期前路过茅坪未去参观的原因。”

宾馆外的树影随风摇曳,几声鸟鸣从远处传来,院子里工作人员忙碌地准备着第二天的行程。

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山间。他走走停停,目光不时扫过人群,脚步在公路上留下一串印迹,风吹过,扬起些许尘土。

吴连登负责结算伙食费,找到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的会计雷良钊。雷良钊听完来意,眼眶湿润,声音哽咽:“38年前,毛主席在我们这里吃红米饭、南瓜汤,为穷人打天下;如今他老人家故地重游,是对我们井冈山人民的最大关怀。我们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他老人家,仅仅严格按照你们的规定为他做点普通饭菜,也就十几块钱,叫我们怎么忍心收下?”

吴连登取出小本子,语气坚定地读出规定:“凡首长需要的一切东西,托当地代办的,必须货款两清……不得用任何名义向地方要东西不付钱。”

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1965年5月29日00006482号伙食费/7天--每天2.5元--合计17.50元/收款人雷良钊;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1965年5月29日00006484号首长交粮票23,收款人雷良钊。

5月29日万里无云,中层以上千部集中在宾馆门前,其他干部、群众2000多人在公路两旁等候。

9时正,毛泽东走出宾馆,与老红军、宁冈县委、管理局、中层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逐一会见,然后分四批合影10时正,毛泽东在公路上挥手告别两旁的井冈山乡亲们,霎时间,“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泽东慢慢移动步履,朝吉姆车走去,他走走停停,不时回头再多看一眼井冈山的亲人。人们热烈鼓掌,振臂高呼:“再见吧,敬爱的毛主席!”

多年后,当人们再次翻开历史的篇章,重读毛泽东在井冈山写下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时,总会想起这天的告别。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如同一个不朽的传奇,永远镌刻在井冈山的青山绿水之间。

参考资料: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鲜知秘闻——钟山风雨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故事——福建党史月刊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汪东兴日记——湖南党史月刊

来源:温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