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抗日历史上的一场收官之战,当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对我们来说,急需最后一场胜利,来鼓舞我们的士气。
这是抗日历史上的一场收官之战,当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对我们来说,急需最后一场胜利,来鼓舞我们的士气。
日本的败退已经是事实,但我们却需要更多的时间重建家园,以及面对之后建立全新国家的困难。
所以这场战役成为最具关注的一场仗。
最终统计战损是我军伤亡七千,三万日军被全歼。事实上,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我们赢得并不容易。
最后的顽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我们终于等来了胜利的曙光。
按照规定,在中国战区的所有日军,都应该就近向中国军队投降。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总有一些死硬的法西斯分子,他们不愿接受失败的命运,企图负隅顽抗。
就在山东德州地区的禹城,沿津浦铁路一线,盘踞着这样一股拒不投降的日军。
这支部队是日军渡边师团第131联队的一个大队,由一名叫做山谷悦二郎的少佐指挥。
这伙日军不仅拒绝向附近的八路军缴械,反而还构筑工事,摆出一副要死战到底的架势。
他们心里盘算着,等待国民党军队前来接收,从而为自己谋得一个更好的结局。
对于控制着这片区域的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家门口的侵略者,必须由人民的军队来亲手清除。
于是,一个看似矛盾的局面出现了:全世界都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一场最后的战斗已是箭在弦上。
这边是禹城大战。
一场“清扫”性质的硬仗
从1945年10月开始,我八路军渤海军区的部队就在代司令员袁也烈等人的指挥下,对盘踞在禹城的日军展开了行动。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山谷悦二郎指挥的这股日军,虽然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且占据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尤其是禹城火车站,更是被他们经营得如铁桶一般。
我军参战部队包括特一团、特二团以及警备六旅等主力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对日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战斗的过程异常惨烈。八路军将士们面对的是一群已经陷入绝境、但依旧疯狂的敌人。
他们利用地道、碉堡进行顽抗,每一米推进,我军都要付出鲜血的代价。
尤其是在攻打核心据点禹城火车站的战斗中,日军的火力网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作战,从外围据点的逐个清除,到最后总攻的号角吹响,我军终于在12月底攻克了禹城,并在1946年的元旦凌晨,彻底解决了晏城火车站的最后残敌。
此役,我军成功将拒不投降的日军山谷大队1360余人全部歼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虽然我军的具体伤亡数字在现有资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这最后的和平,我们的战士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场胜利,赢得并不轻松。
一场小仗,为何能被称为“收官之战”?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一场歼敌一千余人的战斗,与整个抗日战争中那些动辄歼敌数万的辉煌战役相比,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为何它能被赋予 “抗日收官之战” 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呢?
日本投降,代表着法西斯势力的失败,但只要在中国土地上还有一个据点、一个日本兵没有放下武器,中国的抗日战争就不能算真正画上句号。
禹城之战就是为这长达十四年的血战,画上最后一个、也是最坚决的句号。
在日本投降后,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
面对拒绝向自己投降的日军,八路军没有丝毫犹豫,果断采取军事行动予以消灭。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中流砥柱。
最后用这场胜利来告慰无数牺牲的英灵。
结语
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靠的不是某一场神话般的战役,而是十四年如一日、无数场大大小小战斗的积累,是全体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
从正面战场的喋血搏杀,到敌后战场的艰苦游击,再到禹城这最后的“清扫”,每一寸山河的收复,都凝聚着先辈们的血与泪。
这,才是胜利的真正含义。
来源: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