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延亮:如何用10个字做好全球宏观研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19:15 1

摘要:美联储曾公开表示通胀是“暂时的”,澳大利亚央行推出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并承诺“2024年前不加息”,然而这些判断最终都被现实推翻。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将所有汇率预测模型叠加,其效果甚至不如“随机游走模型”——即简单地假设未来的价格等于今天的价格。这种现象背后反映

在全球经济格局瞬息万变的时代,宏观研究者常常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挑战:预测的失灵与模型的局限。即便是最具权威的机构,也难免在关键判断上出现失误。

美联储曾公开表示通胀是“暂时的”,澳大利亚央行推出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并承诺“2024年前不加息”,然而这些判断最终都被现实推翻。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将所有汇率预测模型叠加,其效果甚至不如“随机游走模型”——即简单地假设未来的价格等于今天的价格。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市场的有效性:当信息被迅速且充分地反映在资产价格中,基于历史数据的复杂模型反而难以提供更优越的预测。

面对这一现实,研究的价值究竟何在?缪延亮曾长期在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工作,并不断反思这一问题。他提出,研究的本质并非追求全知全能的预测,而是做出有纪律的判断。这种纪律源于数据驱动,更源于系统性的方法论。

缪延亮从全球宏观研究的定义、方法论构建、买方研究实践以及职业建议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其研究哲学与实践路径。

01 全球宏观研究的本质:

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

全球宏观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看世界的方法论”。其起点是宏观视角,进而寻求微观基础的支持。具体而言,它是从全球失衡和宏观趋势中识别投资与交易机会的思维框架。这一领域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与广阔的视野,研究者可以针对任何国家、货币、市场或资产类别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然而,宏观命题往往宏大而抽象,例如全球投资储蓄失衡、长期利率趋势等,容易使人陷入两种认知误区。一是过度信奉“市场有效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认为市场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被击败,个体努力显得徒劳。凯恩斯说过的“better for reputation to fail conventionally”就是这种心态;二是陷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历史类比的陷阱,要么盲目认为“这次不一样”,忽视共性规律,要么进行牵强附会的比较,忽略关键差异。

缪延亮指出,有效的类比必须基于“第一性原理”,抓住事物本质的、普世的、永恒的驱动力。例如,人类的生命周期具有共性——上学、工作、成家、购房、退休——这些构成宏观分析中的“一阶因素”,而个体差异属于“二阶因素”。研究者应首先从“外部视角”把握共性,再以“内部视角”分析差异。

他以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为例指出,虽然两国都经历了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过程,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市场规模、发展阶段和制度背景存在显著差异。日本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城镇化已基本完成,人均GDP水平很高,劳动保障制度完善;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具潜力,国内市场规模庞大,产业结构也在动态升级。忽略这些差异而简单进行类比,容易导致误判。

02 研究方法论的核心:

问题、框架、细节、实证与反馈

缪延亮将其研究方法归纳为五个关键词:问题、框架、细节、实证、反馈。这十个字构成其研究哲学的核心。

1.问题:好的研究都是从好的问题开始

所有高质量的研究都始于一个好问题。缪延亮认为,好问题应具备三个特征:有意义、不明显、可验证。“有意义”指问题的解答能够对投资或政策产生指导作用;“不明显”意味着答案并非众所周知,需要深入探索;“可验证”则强调问题能够通过思想实验或自然实验找到答案。相反,那些无法通过逻辑推演或实证检验的问题,如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属于无效问题。

好问题的来源多样,对于初入职场者,最直接的途径是跟随经验丰富的导师学习提问的技巧。同时,研究者需具备良好的识别策略,善于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工具进行假设检验。

2.框架:系统性思考的力量

宏观分析容易陷入片面和碎片化,因此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思考框架。缪延亮强调,分析应从基本概念和原则出发,避免逻辑跳跃。例如,在分析油价下跌对GDP的影响时,不能仅看到进口成本降低,而需追溯资金的流向与行为反应。根据GDP恒等式(Y=C+I+G+X-M),油价下跌会减少净出口额,但关键在于节约的资金如何被使用:是用于再投资、消费,还是弥补亏损?只有资金进入经济循环,才能对增长产生拉动作用。

框架的构建还需注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避免偏废。同时,善于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小问题。例如,面对“全球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一宏大命题,可将其分解为贸易全球化、资本流动全球化、中国融入全球体系等子问题,逐一分析。这种“分而治之”的思维有助于厘清传导机制,避免经验主义的误导。

以“欧元区降息能否缓解通缩压力”为例,其传导路径包含多个环节:从短期名义利率到长期实际利率,再到产出缺口,最终影响通胀。每一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央行未必能完全控制利率,长期利率可能受国际投资者影响,信贷利率传导可能失效,通胀还受外部需求和汇率等因素干扰。只有逐层分析,才能得出稳健结论。

3.细节:态度决定一切

宏观研究常被误认为只需把握大方向,但缪延亮以多年经验表明,关键判断往往源于细节的深入挖掘。他举例指出,在IMF工作期间,通过逐笔梳理希腊债券的到期时间与金额,预判其债务危机爆发点;在外管局时,通过分析日本央行持有的债券期限结构,推断其将转向购买长期债券。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恰是形成独立判断的基础。

细节分析还需注重“5个相互印证”: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价格与数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流量与存量的对立统一。缪延亮指出,许多研究的漏洞源于数据之间的内在矛盾。例如,价格信号与数量变化不匹配,或微观调研结果与宏观数据偏离。研究者需具备交叉验证的敏感度,抓住核心矛盾,避免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误区。

4.实证:扎实的学术训练

实证研究是宏观分析的基石,但缪延亮认为,仅靠“让数据说话”并不足够。市场不仅是数据的集合,更是“想象的共同体”,叙事对预期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例如,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胀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但中国广义货币规模持续增长,却未引发高通胀。其原因在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下降:货币超发导致利率走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流通速度减缓,从而抵消了通胀压力。

因此,研究者需在数据验证的基础上,理解市场叙事的形成与传播机制,将逻辑分析与心理预期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经济现象。

5.反馈:有反馈才有提高

研究的闭环在于反馈。缪延亮强调,研究者必须对自身判断保持“极度残酷”的反思精神。首先,将观点形成文字,以避免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记住正确判断,遗忘错误。其次,区分逻辑正确与运气成分,追问“哪些推理成立,哪些遗漏”。例如,他对美国经济软着陆和中国股市牛市的预判,事后均进行了复盘,以提炼有效方法论,修正认知偏差。

03 买方研究的实践:

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缪延亮大部分职业生涯在买方机构度过,其对买方研究的理解尤为深刻。他认为,买方研究需具备“梯形知识结构”,即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广度覆盖全球市场与资产类别,深度则体现为对特定领域核心逻辑的洞察。

市场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买方可以完全依赖卖方研究,无需独立分析。缪延亮反对这种观点,强调买方必须在“博采众长”与“独立研究”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善于筛选和批判性吸收卖方成果;另一方面,建立原创性分析框架,避免人云亦云。

买方研究的特点在于其强应用导向。与学术研究追求理论创新不同,市场研究需在复杂现象中提炼简洁逻辑,并注重“故事”的传播效果。此外,市场交易机会往往存在于均衡实现的过程中,而非均衡状态本身。例如,中美贸易摩擦的动态演进而非最终结果,才是关键的研究焦点。

缪延亮曾参与的研究团队建设试点项目提出“MERIT”原则:使命(Mission)、环境(Environment)、参照系(Reference)、制度化(Institution)、透明度(Transparency)。这一框架强调研究需立足机构使命,营造开放环境,建立分析参照系,完善制度保障,并保持过程透明,从而支撑长期稳健的判断。

04 对年轻研究者的建议:

从经典中构建体系

针对初入职场的研究者,缪延亮提出三点核心建议:

第一,多读经典,避免碎片化知识。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工智能工具虽能提供即时答案,但宏观数据并非“独立同分布”(IID),样本有限、变量相关性强,需依靠经典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缪延亮常言:“写不清楚,是因为想不清楚;想不清楚,是因为读书不多。”只有通过系统阅读,才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区分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数据是原始素材,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智慧则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者需逐层提炼,避免陷入数据沼泽,迷失核心洞察。

第三,适应市场研究的“深入浅出”。学术研究追求深度与个性,而市场研究则需兼顾深刻与易懂。研究者既要能从复杂现象中抽象规律,也要善于以简洁语言传递观点。正如凯恩斯所言“市场如同选美比赛”,过于复杂的逻辑难以引发共鸣,反而削弱影响力。

05 结语:

研究作为一场纪律与智慧的实践

缪延亮认为,全球宏观研究最终是一场围绕“方法论”的实践。其根本动力并非预测的准确,而是好奇与求知的精神。研究者无需从一开始就追逐宏大命题,而应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构建系统思维,注重细节与实证,勇于反馈与修正。

在这一过程中,方法论不仅是分析工具,更是一种哲学:“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一个个小问题开始,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自己动手,掌握系统性思考的框架,注重细节,用实证方法去验证各种假设,做出判断,主动寻找反馈,不断提高。”

他指出,通过问题导向、框架构建、细节挖掘、实证检验与反馈修正,研究者能够在充满噪声的市场中,逐渐接近信号的本质。而这,正是全球宏观研究的价值所在。

来源:香帅的金融江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