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至今,创新药板块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调整,板块估值跌至历史低位。但在2025年四季度,政策温和化、管线商业化、资金面回暖三个关键信号密集出现,创新药的“入场时机”是否已经到来?作为关系到每个人医疗健康的核心赛道,创新药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款新药上市,
前言:“调整近两年,估值到地板!创新药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2023年至今,创新药板块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调整,板块估值跌至历史低位。但在2025年四季度,政策温和化、管线商业化、资金面回暖三个关键信号密集出现,创新药的“入场时机”是否已经到来?作为关系到每个人医疗健康的核心赛道,创新药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款新药上市,都可能改变千万患者的命运,也暗藏着资本市场的投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3个信号”背后的投资逻辑,以及创新药龙头的布局价值。
一、三大信号揭示调整收尾:政策、业绩、估值的“三重共振”
1. 政策信号:医保谈判“温柔化”+新药审批“加速化”
医保谈判降幅收窄:2025年医保谈判中,创新药平均降幅较2023年收窄约10个百分点。以某款国产PD-1为例,谈判降幅从往年的60%以上降至45%,企业商业化利润空间显著改善;
新药审批效率提升:NMPA(国家药监局)对创新药的审批速度持续加快,2025年1-9月,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剂型的获批数量同比增长35%,“first-in-class”药物的审批周期缩短至12个月以内。
2. 业绩信号:龙头公司管线进入“收获期”
恒瑞医药:2025年三季度创新药收入占比提升至55%,卡瑞利珠单抗(PD-1)在肺癌、肝癌等领域的多适应症覆盖,单药年销售额突破80亿元;
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PD-1)全球多中心临床数据优异,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2%,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在FDA的适应症拓展至套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
康方生物:开坦尼(PD-1/CTLA-4双抗)在肺癌、肝癌的适应症获批,2025年销售额预计超50亿元,成为国内双抗药物的“标杆产品”。
3. 估值信号:板块PE跌入“历史洼地”
创新药指数(wind创新药指数)当前PE仅为28倍,处于历史10%分位以下,对比美国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平均PE 45倍)、国内白酒板块(平均PE 30倍),估值优势显著。从机构持仓看,公募基金对创新药龙头的持仓比例已从2023年的5%回升至2025年的8%,北向资金近期也在持续加仓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标的。
二、创新药核心龙头深度拆解:谁是“真王者”?
1. 恒瑞医药:“创新药一哥”的“管线迭代术”
研发管线:布局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CAR-T等前沿领域,其中SHR-1905(HER2 ADC)用于乳腺癌的III期临床数据优异,预计2026年获批;
商业化能力:国内最大的医药销售团队(超1.5万人),创新药在各级医院的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年三季度创新药终端覆盖医院超1万家;
壁垒所在:年研发投入超60亿元,管线丰富度国内第一,近三年新增临床试验数量占国内创新药企的20%。
2. 百济神州:“全球化Biotech”的“商业化破局”
产品矩阵:替雷利珠单抗(PD-1)全球多中心临床覆盖肺癌、胃癌等15个适应症,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在全球BTK市场的市占率超30%;
海外布局:美国新泽西研发中心、欧洲商业化团队已形成规模,2025年三季度海外收入同比增长55%,成为国内创新药“出海”的标杆;
合作生态:与诺华签订超20亿美元的license out协议,管线中有多款“first-in-class”药物(如TIGIT抑制剂)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3. 康方生物(09926.HK):“双抗先锋”的“单品驱动”
核心单品:开坦尼(PD-1/CTLA-4双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8%,显著优于传统PD-1单药,2025年销售额预计超50亿元;
研发管线:布局多款双抗、ADC药物,其中AK1317(IL-17A/F双抗)用于银屑病的II期临床数据优异,有望成为“百亿单品”;
技术壁垒:拥有全球领先的双抗技术平台(Tetrabody),专利布局覆盖双抗药物的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等核心环节。
4. 信达生物(01801.HK):“License in/out”的“生态玩家”
合作网络:与礼来签订多项合作协议,IBI343(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用于肥胖症的III期临床数据优异,预计2026年获批;
管线布局:IBI310(PD-1/CTLA-4双抗)在肝癌的II期临床数据亮眼,IBI353(HER2 ADC)用于胃癌的III期临床进展顺利;
商业化能力:国内销售团队覆盖超8000家医院,PD-1药物信迪利单抗在医保加持下,年销售额稳定在60亿元以上。
三、投资逻辑:创新药的“长周期价值”与“短期博弈”
1. 行业空间:“未满足需求”驱动的万亿市场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突破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在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领域,仍有大量“无药可治”或“疗效不佳”的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罕见病等,创新药的研发是解决这些需求的唯一路径。
2. 风险与机会:“研发不确定性”VS“商业化红利”
风险点:临床失败(某款ADC药物III期未达终点)、医保谈判降价(创新药进医保后价格腰斩)、管线同质化(PD-1赛道超20家企业竞争);
机会点:“first-in-class”药物的市场独占期(如康方生物的双抗)、全球化销售的增量(百济神州的海外布局)、技术平台的延展性(恒瑞的ADC平台)。
四、入场策略:不同资金的“布局之道”
1. 激进型(风险承受高)
持仓组合:百济神州(40%)+ 康方生物(30%)+ 信达生物(30%);
逻辑:博弈全球化进展与“first-in-class”药物的弹性,百济的海外收入、康方的双抗单品、信达的合作管线,构成创新药“前沿阵地”的进攻组合;
止盈信号:百济神州海外收入占比超50%、康方生物开坦尼年销售额超60亿元、信达生物license out金额超30亿美元。
2. 稳健型(风险承受中)
持仓组合:恒瑞医药(50%)+ 信达生物(50%);
逻辑:恒瑞的管线广度(覆盖肿瘤、代谢等多领域)+ 信达的合作深度(与礼来的全球化资源),攻守兼备,适合追求“稳健成长”的投资者;
止盈信号:恒瑞医药创新药收入占比超60%、信达生物GLP-1药物获批上市。
3. 保守型(风险承受低)
持仓组合:创新药ETF(100%);
逻辑:通过ETF分散个股研发风险,享受板块贝塔收益,适合对创新药赛道长期看好但不愿承担个股波动的投资者;
止盈信号:创新药指数PE回升至历史50%分位(约40倍)、板块单日成交额放大至1000亿元以上。
评论区讨论:“你觉得创新药的投资逻辑和新能源、半导体有何不同?是更看重研发管线,还是商业化能力?”
结语:“创新药的‘春天’,是长周期价值的兑现,而非短期题材的炒作”
政策的温和化让创新药企“有利可图”,管线的商业化让研发投入“看到回报”,估值的底部让长期资金“敢于布局”。但创新药的投资从来不是“一买就涨”的短线博弈,而是对人类医疗进步的长期押注——那些能持续推出“治愈疾病、延长生命”药物的企业,最终会在资本市场获得应有的溢价。
现在的入场时机,是布局中国创新药“黄金时代”的起点。你是选择押注全球化的百济,还是深耕国内的恒瑞,亦或是通过ETF分散布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小小同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