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人称“苦吟诗人”。与孟郊齐名,有“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赏
析
作者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人称“苦吟诗人”。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此诗采用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包含环境、人物、情节等丰富内容。首句是诗人的询问,后三句写童子的答话。从童子的三个回答看来,第一句“松下问童子”,应已隐含了诗人的三个问话,但后两个问句则没有显示。诗人到山上寻访采药为生、济世救人的隐者,巧遇隐者的弟子,喜形于色,便问:你师傅在吗?童子回答:师傅采药去了。诗人感到还有机会,再问:去了何方?童子答:“只在此山中”。诗人焦急了,最后问:在山中何处?童子答:“云深不知处”。诗人绝望了,无语。
诗人以童子的回话,侧面描绘了一个白云深邃飘渺、山居高远幽静、脱离人间烟火气的仙境。同时,以白云象征隐者的高洁飘逸和行踪不定,以苍松比喻隐者的风骨和长寿,让读者想象这位隐者该是一位神修得道的高人。诗人通过这简洁而跌宕起伏的对话情节,生动而耐人寻味地把自己寻人可遇而终不遇、一波三折的焦急惆怅,对隐者的景仰钦慕,以及隐者的道骨仙风、出尘绝俗描绘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
撰稿:冯倾城
诵读赏析:赵岭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未来讲堂”古诗词名家诵读系列活动,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共同为广大青少年儿童精心准备的一份礼物。百位名家诵读赏析百首经典古诗词,通过他们声情并茂的诵读,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推荐阅读 ★
来源:京彩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