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装置取得关键突破,14家深度布局公司梳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11:50 1

摘要: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其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于1日上午完成吊装,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其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于1日上午完成吊装,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目前全球聚变研究仍处于“实验堆向示范堆过渡”阶段,凭借持续的政策支持与工程化优势,中国正加速向“聚变能商用化”目标迈进,整体处于全球前列阵营。可控核聚变一旦成功实现商业化应用,将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革命性突破,其影响将覆盖能源、环境、经济、社会乃至太空探索等多个领域。

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其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现整理A股深度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十家公司如下:

1、 西部超导

全球仅两家能量产 Nb₃Sn 超导线材的企业之一,独家供应 ITER 中央螺线管、CFETR 高场磁体系统,低温超导市占率超 70%。2025 年中标 BEST 项目,CFETR 订单超 3 亿元,产品用于 “中国环流三号” 等全球聚变装置,订单同比增长 150%。

2、永鼎股份

控股子公司东部超导采用 IBAD&RS+MOCVD 技术路线,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临界电流密度超 300A/mm²,是 “洪荒 70” 装置唯一国产供应商。产品通过 ITER 严苛认证,批量供应美、英相关公司用于核聚变磁体研发,2024 年超导业务收入增长 80%。

3、精达股份

持股 18.29% 的上海超导是国内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领军者,产品用于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磁体系统,已进入美国 CFS、英国 TE 供应链。自身作为特种电磁线龙头,其高性能导体可直接应用于核聚变设备研发。

4、安泰科技

全球唯一量产核聚变全系列钨部件的企业,全钨复合部件可承受 1 亿℃高温和高能中子辐射,寿命超 5 年,技术指标国际领先。2024 年新签核聚变订单 5.2 亿元,累计向 EAST、ITER 及 CFETR 交付超 5000 件部件。

5、厦门钨业

全球唯一通过 ITER 全流程认证的钨材料供应商,抗中子辐照能力提升 3 倍,产品用于聚变堆第一壁及偏滤器。深度参与 CFETR 包层项目,推动钨合金在核聚变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6、广大特材

国内首家突破 6 吨级 CLAM 钢电渣技术,中标 BEST 项目超导线圈盒,打破海外垄断,成本降低 35%。产品已用于 “中国环流三号” 升级,验证其在高温、强辐射环境下的稳定性。

7、上海电气

全面掌握二代到四代核聚变设备制造技术,为 “洪荒 70” 等提供外真空杜瓦、真空室等核心部件,是国内磁约束核聚变主机系统配套最全的企业之一。参与 ITER、CRAFT 等项目,累计交付超 10 台套关键设备,2025 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 40%。

8、东方电气

为 “中国环流三号” 提供磁体系统,设备供应占比超 60%,突破 2000℃镍基合金技术,成功研发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2025 年中标 BEST 项目核心部件,合同金额超 8 亿元,占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的 12%。

9、合锻智能

真空容器成型技术国产化率 100%,产品精度达 0.01mm,6.5 米级模块填补国内空白,2025 年与中核二三签 5 亿 BEST 项目真空室订单。全球核聚变真空室无缝管市场占有率超 50%,是 ITER、中国环流 3 号的关键导管独家供应商。

10、中国核建

承接 ITER 主机安装及 BEST 堆真空室制造,聚变堆结构件市占率超 60%,是国内唯一具备聚变堆整体安装能力的央企。累计参与 5 个国家级聚变实验堆建设,2025 年新签工程订单超 20 亿元,占公司核电业务收入的 35%。

11、 中国核电

出资 10 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深度绑定 CFETR 工程堆建设及商业化运营,牵头设立 114 亿元聚变产业基金。依托中核集团 “星火一号” 项目(计划 2029 年发电),探索聚变 - 裂变混合堆技术路线。

12、浙能电力

出资 7.51 亿元参股聚变能源公司,推动长三角聚变能源商业化,计划在浙江建设首个省级聚变示范项目。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探索聚变发电与传统电网的融合模式。

13、旭光电子

同时布局磁约束托卡马克(兆瓦级电子管用于 EAST)、惯性约束混合堆(大功率电子器件适配 Z 箍缩)、场反位形(FRC)电源系统,覆盖国内 90% 聚变项目。2024-2027 年聚变业务 CAGR 预计 35%,单件电子管价值 200-300 万元,属消耗品需求稳定。

14、 联创光电

子公司联创超导完成国内首个基于高温超导缆线的 D 型线圈 20K 温区低温实验,磁体系统进入交付阶段,参与 “星火一号” 项目。高功率激光器技术可迁移至惯性约束装置(如神光 - IV),形成 “磁约束 + 惯性约束” 双技术路线布局。

来源:价值远航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