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学术圈最受关注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长期被用以表彰在自然科学以及文学、经济学等领域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在自然科学相关的奖项方面,从事跨学科以及开创性研究方面的人士近些年较为频繁地获奖。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公布的消息,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8日(星期三)的17点45分揭晓。
作为学术圈最受关注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长期被用以表彰在自然科学以及文学、经济学等领域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在自然科学相关的奖项方面,从事跨学科以及开创性研究方面的人士近些年较为频繁地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由于涉及的研究领域跨度大,与材料、生物、物理等常常存在交叉,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最难预测的诺贝尔奖项!
回顾近些年的情况,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似乎越来越看重被提名者的方法创新、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以及实际应用价值。
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情况
2024年的化学奖一半授予大卫·贝克(David Baker),另一半共同授予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江珀(John M. Jumper),以分别表彰他们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贡献。
2023年的化学奖授予莫吉·巴旺迪(Moungi G. Bawendi)、路易斯·布鲁斯(Louis E. Brus)和阿列克谢·埃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合成量子点。
2022年的化学奖授予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莫滕·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
如今距离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开奖还剩不到10天,在奖项得主名单即将揭晓之际,蝌蚪君将从领域内的“风向标”奖项获奖者情况、权威媒体预测、专家预测,以及几大主流AI模型预测等几个方面出发,来综合分析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可能得主。
国际上的化学大奖,哪些可以作为“风向标”
尽管国际上化学领域内的奖项众多,但得到较为广泛承认的化学诺奖“风向标”只有两个:沃尔夫化学奖(Wolf Prize in Chemistry)和科睿唯安(Clarivate)的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
前者是以色列最著名、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科学奖项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历史上有多位沃尔夫奖的得主后来摘得了诺奖;后者的评选基于多维度数据的综合评估,对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也有一定的指向性。
至于化学领域的其他奖项,如日本国际奖(Japan Prize)、野依·良治奖(Ryoji Noyori Prize)、日本学术振兴会奖(JSPS Prize)等,虽然它们都在学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对于诺奖预测方面的作用却相对有限。
1.引文桂冠奖
科睿唯安(Clarivate)在不久前公布了2025年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 2025)的获奖名单。此次共有22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入选,获奖研究涵盖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白血病干细胞治疗、食欲激素调控等。
该奖项的评选由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开展,会首先根据哪些研究人员的工作被引用2000次以上(只占全部论文的不到0.02%)做出初选,随后再由研究所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评选出获奖名单。
迄今,已有 83 位引文桂冠奖得主在一段时间后又摘得诺贝尔奖,其中 13 位在当年即获得诺贝尔奖,也有一些会在随后的几年内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评选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院士、单原子催化专家张涛,因其对单原子催化的开创性发展及应用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的化学奖,他由此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内地科学家。
一些学界的专家和机构由此预测,张涛院士也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其他2025年引文桂冠奖化学奖的获奖者包括:
1.因“揭示相分离生物分子凝聚体在细胞生化组织中的关键作用”而获奖的克利福德·布兰格温(Clifford P.Brangwynne,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安东尼·海曼(Anthony Hyman,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迈克尔·K·罗森(Michael K.Rosen,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这三人也曾共同获得威利生物医学奖(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2.因“在能量存储与转换技术领域取得了基础性突破和创新应用”而获奖的让-玛丽·塔拉松(Jean-Marie Tarascon,法国法兰西工学院),他曾在2011 年获得 ENI 奖,2005 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2009 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这些化学奖得主当然有可能继续在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中获奖,但除此之外,一些在研究领域上与化学有着相当重合度的研究人员也可能被考虑评上诺贝尔化学奖。比如今年的物理学引文桂冠奖得主,因提出一种“利用量子点中电子自旋作为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模型”而受到认可的大卫·迪文岑佐(David DiVincenzo,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丹尼尔·洛斯(Daniel Loss,瑞士巴塞尔大学)。
另外,因在“天体化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受到认可的埃文·范·迪肖克(Ewine van Dishoeck,荷兰莱顿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也是一直以来被很多诺奖观察者所看好的强力竞争者。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发现新分子或现象很难直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能够引领方法论创新或开启新研究方向的科学家,通常更符合评奖趋势。
2. 沃尔夫奖(Wolf Prize)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2025年度沃尔夫奖(Wolf Prize)评选中,沃尔夫化学奖(Wolf Prize in Chemistry)授予了德国化学家赫尔穆特·施瓦茨(Helmut Schwartz),以表彰他通过“量化气相中反应物质以解决催化的基本问题”,对催化领域做出的划时代贡献。
沃尔夫奖通常颁发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为人类利益和人民之间友好关系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艺术家,奖项包含科学类和艺术类两大类。
在沃尔夫化学奖的获奖者中,曾见多位华人科学家(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海外华裔科学家),例如2011年,邓青云获得沃尔夫化学奖;2014年,翁启惠获得沃尔夫化学奖;2023年,何川获得沃尔夫化学奖。
然而,由于沃尔夫奖、引文桂冠奖等国际学术大奖在对于诺贝尔奖得主的“指示作用”上存在一定滞后性,那些较早获得过这些奖项的科学家,其实在今年仍然具有竞争力。尤其是当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获奖后进一步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时,这些科学家在本年度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更高!
去年的“神预测”期刊再发“预言”
1.《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
《化学世界》是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的旗舰杂志,它曾在去年发文章精准预测出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这也让很多人对于它今年的预测结果格外关注。
《化学世界》杂志通过参考诺贝尔奖的重要风向标奖项之一——引文桂冠奖的获奖者名单,整理出今年最有可能获奖的三个方向:单原子催化、绿色电池技术以及生物分子凝聚体。
这些方向均涉及基础科学与应用前沿的交汇,体现了现代化学在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2.《化学视界》(Chemistry Views)
近几天,欧洲的《化学视界》在网络平台也开展了一项关于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预测的民意调查,根据投票结果,糖生物学、金属有机框架(MOFs)、绿色能源相关材料等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参与投票的专家和读者认为,这些领域的科学家最有可能摘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桂冠。
截止到2025年9月30日,投票结果的头四位领跑者分别是: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生物化学家翁启惠(Chi-Huey Wong),其从事生物有机与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以在糖生物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闻名,曾获得亚瑟 · C · 克拉克奖(Arthur C. Clarke Award)、沃尔夫化学奖(Wolf Prize in Chemistry)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罗伯特·鲁宾森奖(Robert Robinson Award),目前获得了65票,位居第一。
美国西北大学的奥马尔·K·法尔哈(Omar K. Farha)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多孔材料的设计和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获得37票,暂居第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Omar Yaghi)教授,凭借其“网状化学”创始人的身份,以及在多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研究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上榜,曾获沃尔夫化学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the 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目前获得了33票。
德国哥廷根大学的赫伯特·W·勒斯基(Herbert W. Roesky),凭借其在无机化学、新型化合物和材料的合成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25票。
领域内其他专家的看法
《科学家》杂志在近日,就2025年诺贝尔奖得主的预测,咨询了一些学界专家。虽然该杂志主要面向生命科学领域,但由于诺贝尔化学奖经常颁发给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所以他们的讨论结果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如今年引文桂冠奖化学奖的得主,开创了“蛋白质的相分离” 这一概念的安东尼・海曼(Anthony Hyman),他通过此项研究引出了很多后续的研究。由于其研究成果属于生命科学与化学的交叉领域,所以他既有可能被评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可能被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评选标准所认可。
在国内学者的预测方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汤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馆员,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长期跟踪报道诺贝尔科学奖奖项解读。他在接受蝌蚪五线谱连线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确有向交叉领域(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倾斜的趋势,2020年、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分别颁发给了基因编辑、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计算领域的研究者。这其实符合诺贝尔奖对于创新性与影响力的要求,所以在今年,该趋势可能延续。”
汤波同时强调,在传统化学领域,如有机合成、表面化学等方面,其实也存在一些研究突破。例如有机合成领域不断有新型合成方法和策略的提出,能够更高效地构建复杂有机分子。表面化学在催化、纳米材料制备等方面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若这些成果达到了诺奖评选的标准,便也有可能获得认可。
谈到今年最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具体学者,汤波表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尚卡·巴拉苏布拉曼尼(Shankar Balasubramanian)教授以及大卫·克莱纳曼(David Klenerman)教授、在“自由基与抗氧化剂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哈利韦尔(Halliwell)教授,是他比较看好的竞争者。
近几年大火的AI技术能否精准预测?
AI大模型的特点是可以综合全网的海量数据、相关文献、竞争者的获奖记录以及诺奖获奖者的历史趋势来综合分析。针对 2025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预测,不同的AI 模型基于其在算法、训练数据和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给出了多样化的意见(以下结果均由AI生成,仅供参考)。
DeepSeek(从百度接入):
张涛(前文已提到)可能因为提出并发展“单原子催化”概念而获奖。
奥马尔·亚吉(前文已提到)可能因为其在开创共价有机框架(COFs)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此外,在开发动态多孔MOFs材料,实现气体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北川进(Susumu Kitagawa,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以及发明“结晶海绵法”,曾获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的藤田诚(Makoto Fujita,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也可能在今年获奖。
ChatGPT:
张涛(前文已提到)会因为其在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领域取得的显著突破而获奖。
安东尼·海曼(前文已提到)会因为其对“蛋白质相分离”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奖。
奥马尔·亚吉(前文已提到)会因为其开创性地发展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而获奖。
薛其坤(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会因为其在拓扑绝缘量子态方面的研究而获奖。
Google AI: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企业家约瑟夫·M·德西蒙 (Joseph M. DeSimone)可能因为其开展的连续液体界面生产 (CLIP) 3D打印技术方面的研究而获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布赫瓦尔德 (Stephen L. Buchwald)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哈特维格 (John F. Hartwig)教授可能因为二者在布赫瓦尔德-哈特维格胺化反应 (Buchwald-Hartwig Amination)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豆包AI: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托·卡尔(Roberto Car)会凭借其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奖。
英国剑桥大学的尚卡·巴拉苏布拉曼尼(Shankar Balasubramanian)可能因其在“DNA测序技术和DNA表观遗传信息”研究方面的贡献获奖。
那么,最终202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将花落谁家呢?让我们共同期待2025年10月8日诺奖开奖时刻的到来吧!(宋世超)
审核专家:
汤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馆员,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长期跟踪报道诺贝尔科学奖奖项解读
叶盛,结构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来源:科普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