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号晚上央视播了《城市风华录》深圳篇,撒贝宁、王嘉宁他们组成的“风华团”跟着镜头钻深圳的大街小巷。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就是普通的城市宣传片,看完才发现,这城的“奇迹”真不是吹的,连细节里都透着不一样的劲儿。
10月2号晚上央视播了《城市风华录》深圳篇,撒贝宁、王嘉宁他们组成的“风华团”跟着镜头钻深圳的大街小巷。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就是普通的城市宣传片,看完才发现,这城的“奇迹”真不是吹的,连细节里都透着不一样的劲儿。
就说龙岗区那家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吧,本来想单说“全球首家”多有排面,但后来发现更有意思的是,它没把机器人藏在实验室里。普通人进去能摸、能体验,甚至能问“家里有老人,能不能搞个帮忙做饭的机器人”,这哪是卖产品啊,分明是把高科技拽到了生活里。还有南山机器人谷,十多公里的创新走廊上,“上午画图纸、下午出样品”是真事儿。我身边有做设计的朋友去过,说在那儿待着,连喝咖啡都觉得得快点,不然怕跟不上节奏,这种“深圳速度”,其实不是单纯的快,是让你觉得“创新这事儿,我好像也能沾上边”。
聊完了科技,再说说深圳的“眼睛”,一个是“深圳之眼”岗厦北枢纽,亚洲最大的地铁站之一,你知道最绝的是什么吗?中庭没柱子,人多的时候还能立体分流,最快1分钟就能换路线。我上次去深圳赶早高峰,本来以为得挤半天,结果跟着指引走,没耽误事儿。另一个是9月底刚开的“湾区之眼”,13万多平方米的文化综合体,开业第一天就挤满了人。老实讲,我一开始还纳闷,现在大家都看电子书,为啥要搞这么大的实体书城?后来才明白,这城好像就喜欢干这种“反套路”的事。
说到读书,深圳是真有点东西,人均购书量连续33年全国第一,成年人平均一年读22本书,我之前在深圳地铁上见过,早高峰再挤,都有人捧着书或者用阅读器看,连午休的有声书吧里都坐满了人。这不是说深圳人比别处的人更爱学习,而是这城给了足够的条件。
1996年深圳书城开业的时候,还是全国最大的书店,第一天就来了近10万人,10天卖了2100多万的书。到现在,深圳已经有879家公共图书馆、322台自助图书馆,连“图书馆之城”都是全国第一个提出来的。更牛的是深圳图书馆北馆,地下有个无人智能书库,取书跟拿外卖似的,堆垛机自己跑,不用等太久。如此看来,深圳人爱读书,不是天生的,是城市把“读书的方便”送到了手边,你想读,随时都能找到地方,这谁能拒绝啊?
而且深圳早早就看清了文化的重要性,2004年就定了“文化立市”的战略,还说“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我觉得这步走得特别对,毕竟现在城市竞争早不是只拼经济了。你看北京有明清古城,上海有民国洋楼,深圳没这些,就另辟蹊径搞“创新文化”,反而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听过,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这就是句口号,直到了解到青年驿站的事才改观。在龙城CC创意街区的青年驿站,大学生来深圳找工作,能住15天免费住宿,落户网上24分钟就能办完。这政策都持续12年了,已经帮了21万多毕业生。深圳常住人口里,非户籍的占了一大半,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本来容易各玩各的,但这句口号加上实在的政策,一下子就把“归属感”给拉满了,你来了,这城就愿意给你机会,让你觉得“我能在这儿扎根”。
深圳给人的印象总是“快”,但其实它也有慢下来的时候,比如对自然的态度,为了守护红树林,滨海大道特意北移了200多米,把地让给鸟儿和植被。还有583个共建花园,小区里那些没人用的“边角料”空地,被改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堂,既能玩又能学东西。现在深圳的绿化覆盖率有45.69%,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还能留出这么多地方给自然,挺难得的。
平时的小细节也能看出这城的温度,清晨图书馆门口,总有人自发排队,没人插队;下暴雨的时候,共享雨伞会被陌生人递到没带伞的人手里;晚高峰堵车,车辆会默契地“拉链式通行”,没人抢道。这些事都不大,但攒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在这儿生活,心里踏实”。
还有那些新的文化地标,也不只是好看,“湾区之眼里”有唐代壁画的高清展,还有华南首发的《三体游戏》VR体验,能沉浸式玩原著里的剧情;深圳科技馆新馆的外立面,能模拟极光、星云,开业到现在人就没断过;布吉文体中心搞了“垂直艺术聚落”,成了龙岗区的标志。这些地方不只是用来参观的,是让你能参与进去,能感受到“未来生活该有的样子”。
说到底深圳能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坐标,不是因为它有多久的历史,而是因为它懂年轻人想要什么。它用科创让你觉得“有奔头”,用文化让你觉得“有归属”,用细节让你觉得“有温度”。从南海边的小镇到全球科创城,深圳其实一直在回答一个问题:怎么让一座城市,成为大家愿意为之奋斗的“梦想主场”。毫无疑问,它做到了,而且还在继续做下去,说不定下一个“奇迹”,已经在哪个角落开始萌芽了。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