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净利润仅为4.09亿美元,同比暴跌高达71%,营收下降到193.35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13.48亿美元。
特斯拉Q1利润暴跌71%,但马斯克却笑了?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净利润仅为4.09亿美元,同比暴跌高达71%,营收下降到193.35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13.48亿美元。
这是这位“钢铁侠”交出最差成绩单之一。
就连马斯克自己在财报会上都“叹了口气”,转而聊起了还没影的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梦。
打穿它的,是中国车企的全面围剿——从价格到配置,从制造到供应链,从国内到海外,中国品牌没有一处留情。
Model Y在中国市场的出货价格几乎和比亚迪、理想、智己等国产新势力重叠了,毛利率从31%一路跌到不足17%。
更可怕的是五年免息政策都拉不回逃跑的消费者,这几乎是马斯克能丢出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看两个被忽视的信号:
沃尔玛重启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哪怕要自己承担部分高额关税,依旧决定回头。
中欧“关税对峙”发生戏剧性转向,从“高达45.3%的惩罚性关税”到2025年伊始,悄然转向协商。
看懂这两件事,你就看懂了为什么特斯拉焦虑得不得了,为什么美国吹了两年“去中国化”,最后连零售大佬都扛不住了。
美国想“产业去中”,奈何越南、印度虽有心苦无力。代工厂搬过去了,零部件、人力、物流、品质、产能匹配不上。结果就是——
集装箱到港量骤降45%,零售库存直接告急。
你让沃尔玛这样要日进斗金的大玩家怎么办?硬扛不现实,转嫁关税涨价更输人气。不如认清现实,继续从中国拿货才能活下去。
这一步,马斯克早就清楚。
他最畅销的Model Y和3,中国是最大市场;最强的工厂,也在上海。一旦中国端掉产线,全球节奏就乱了。
转过头来再看欧洲,本来对中国车还挺拽的,也怂了。
2024年底,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贴上了最高45.3%的关税标签,一刀切让比亚迪、吉利、零跑一度出口遇冷。但时间一到2025年,“态度转变”这四个字写在了脸上,关税谈判重启,欧洲开始找“台阶”下。
这是为什么?
中国车不光出口,是在“反向围剿”全球市场。
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眼睁睁看着中国新势力在本地销量起势,自己却每况愈下。欧洲内部已经意识到,靠加税挡不住这场产业级的逆转。
保护主义可能保一时,保不住竞争力。
五年前,他能靠“中国速度”在上海落地超级工厂,打压传统车厂,狂揽订单,市值飞天;
现在,面对中国新势力的“成本+性能+创新+供应链”四重围剿,他这个产业先驱第一次尝到了被吊打的滋味。
就连推出更廉价的青春版Model Y和3,售价砍到17-20万区间,不就是试图挤进国产车企的主战场吗?
你的成本压不下,配置堆不上,工厂竞争不过,还喊什么卷?
马斯克焦虑的核心,并不只是销量、价格,也不只是竞争对手,而是:中国产业链站上了制高点,美企再想彻底绕开中国,根本不现实。
这不光是汽车的问题。看看沃尔玛的回归路径、看看光伏、半导体,产业全球化这么多年,中国产业的深度配套不是一朝一夕能替代的。
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的联合声明就释放了一个信号——美国将对华平均关税从145%降至30%,而中国对美产品的关税则降至10%。
这一步,不仅沃尔玛“明显轻松了”,中国对美出口,当月环比暴涨18.7%,其中电动工具、白家电等品类增长高达41%。
说穿了,这叫“现实逼你低头”。
产业消费主义正在反转,价格战让消费者直接受益,买车更早、更便宜,功能配置更骚气——这是中国制造红利外溢效应。
就业技能重构迫在眉睫,中外产业链变动将迫使产业工人转型,从汽修装配变成懂芯片、导线、新能源的复合型人才。
资本逻辑也在洗牌,过去“利润第一”的头部美股,现在反而受制于产能冗余,而比亚迪、小米这类有门槛优势的中国新企开始成为主流资金的宠儿。
中国早已不是全球制造业的“车间”,而是那个控制全局的建筑师。而美企尤其是特斯拉,面对已经成型的中国产业结构,已经无力“抽身”。
产业链的推演,不是靠宣传口号画出未来,而是靠工厂直连、供应秒回应和成本完整控制定义下一场竞争。
任何企业恐怕要先回答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