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留给世人的争议与毛主席的评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4 12:40 1

摘要:他是骑在白马上、披着共和袍的皇帝。他从法国大革命的硝烟中跃出,以“自由、平等”的名义拯救了共和国,最终却亲手为其戴上皇冠,将共和国变成了帝国。这究竟是秩序的加冕,还是理想的加冕?

拿破仑·波拿巴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英雄和巨人。他留给世人如同硬币两面般不可分割的争议形象,总是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是骑在白马上、披着共和袍的皇帝。他从法国大革命的硝烟中跃出,以“自由、平等”的名义拯救了共和国,最终却亲手为其戴上皇冠,将共和国变成了帝国。这究竟是秩序的加冕,还是理想的加冕?

他留给世界一部法典,却有两副面孔。他带来的《拿破仑法典》如同一个理性的火种,照亮了欧洲的封建黑夜,确立了现代法律的基石。然而,这同一部法典,却也是用剑与火强加给半个欧洲的“礼物”。

他是旧世界的掘墓人,也是新王朝的奠基者。他像一把铁犁,无情地碾过欧洲的封建庄园,但他犁出的土地上,却迅速长出了波拿巴家族的王座。他摧毁了旧特权,却建立了新贵族。

他是天才的统帅,也是战争的赌徒。奥斯特里茨的太阳是他的高光,耶拿的迅捷是他的传奇。但他也将整整一代法国青年埋葬在俄罗斯的冰雪与西班牙的群山之中。他的军事天才,最终沦为一场以整个欧洲为赌注的豪赌。

他是欧洲的解放者,也是奴役者。他军队所到之处,废除了封建特权,传播了启蒙思想,唤醒了民族意识。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沉重的税收、经济的掠夺和强制的征兵。他既是“现代欧洲的催生婆”,也是其痛苦的征服者。

他被视为英雄,也被称作“科西嘉怪物”。在法国,他是国家的荣耀;在西班牙,他是残暴的侵略者;在德意志,他是民族觉醒的催化剂与压迫者。同一个身影,投射在不同民族的心里,映出了天使与魔鬼两种倒影

他是秩序的缔造者,也是革命的继承人。他稳定了法国动荡的政局,建立了高效的中央集权和现代行政体系。然而,他的权力根基,恰恰来自于那场旨在推翻一切专制的大革命。他既是革命的“私生子”,也是革命的“继承人”。

他用理性行政,却行个人独裁。他建立了审计院、法兰西银行,用最理性的工具管理国家。但这个精密的国家机器,唯一的发动机却是他个人的意志。

他是文化的庇护神,也是舆论的审查官。他保护了卢浮宫,带来了考古的繁荣,但他也牢牢钳制着报纸和剧院,让思想只允许有一个声音——他的声音。

他是民族原则的唤醒者,也是践踏者。他无意中点燃了德意志、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火种,但他自己却坚信“法兰西民族”至高无上,肆意践踏其他民族的独立愿望。

他是经济现代化的推动者,也是大陆封锁的始作俑者。他推动法国工业发展,却用“大陆封锁令”将整个欧洲经济拖入与英国对抗的泥潭,最终窒息了港口,饿死了工厂。

他是机遇平等的开创者,也是血统论的回潮者。他高呼“前程向人才开放”,却建立了新的帝国贵族制度,甚至迎娶奥国公主,急于为自己的家族注入“蓝色血液”。

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有人评价他,他完成了大革命的工作,却也是大革命的终结者。他用刺刀固定了革命的成果,也用刺刀阉割了革命的精神。

他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在他身上,启蒙思想的理性与凯撒式独裁的野心奇特地融为一体。他是最后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巨人,也是第一个现代独裁者。他留给后世的无尽辩题,当我们评价他时,我们无法简单地将他置于神坛或踩在脚下。

他是一道撕裂历史天空的闪电,既带来了光明,也伴随着雷鸣与毁灭。他的争议,正是现代世界在自由与秩序、民族与帝国、革命与专制之间挣扎与徘徊的缩影。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个永恒的、关于权力与人性、理想与现实的历史谜题。

毛主席对拿破仑的评价贯穿其一生,始终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需求,呈现出阶段性、针对性的特征,既肯定其历史贡献,也批判其战略失误,核心围绕“英雄与争议”的辩证关系展开。

毛主席早年接触拿破仑,主要通过《盛世危言》《世界英雄豪杰传》等书籍,对其内政外交政策与人格形象产生初步兴趣。此时他尚未接受马克思主义,仍将拿破仑视为“有大功大名”的“豪杰”,但认为其与“德业俱全”的“圣贤”尚有差距。

他钦佩拿破仑“鞭笞宇宙,囊括欧洲”的雄图,认为其是“厉害人物”,是中国需要借鉴的“富国强兵”榜样。

他通过《盛世危言》中“拿破仑打败普鲁士后要求巨额赔偿,出言嘲弄德人”的记载,他指出拿破仑“惟以兵力压人,不行仁政”,认为这是其“及身俘虏”“倏忽败亡”的隐患。

他以拿破仑“侵入德国、德国后来攻入巴黎”的史实,提醒一战后获胜的法国“对战败国不要相逼太甚”,体现其对“冤冤相报”的警惕。

延安时期,毛主席面临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需求,因此重点研究拿破仑的军事战略,既肯定其以少胜多的战术思想,也从游击战角度分析其失败原因。

他认为拿破仑“多数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核心是集中兵力——先从局部创造优势,一战而胜,再及其余。这一思想直接指导了我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原则。

他指出拿破仑的失败与西班牙、俄罗斯的游击队密切相关,认为游击战是弱国对抗强国的有效手段。这一观点呼应了我们党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转向总结资产阶级革命经验,以指导中国土地改革实践。此时他重点评价拿破仑的土地政策,认为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体现。

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法国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比较彻底地分配了土地,认为这一政策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他强调,拿破仑的士兵大多分得了土地,因此具有强大战斗力,这是其军事胜利的重要基础。

与此相对照,他批评英国“通过资本主义侵入农村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彻底性,认为中国的土地改革“先进行土改、后发展工业”的模式,比西方更符合国情。

晚年的毛主席,面对中苏关系紧张、全球霸权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重点反思拿破仑的国际战略失误,认为其失败源于称霸欧洲的扩张政策他多次指出,拿破仑“不该占领西班牙,不该去打俄国,不该封锁英国货物”,认为其“占领太多,树敌太多”,走上了失道寡助的道路。

拿破仑之所以在中国始终有着高人气,还因为一句未经证实的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就让它一直睡下去吧,因为它一旦醒来,将会震惊整个世界。

然而,这句话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来支持。在拿破仑本人的书信、日记、同时代人的回忆录或官方档案中,都找不到这句原话的记载。

这个说法最流行的版本是,拿破仑在流放圣赫勒拿岛期间,与他的私人医生巴里·奥默拉交谈时提到了中国。然而,在奥默拉出版的关于拿破仑谈话的回忆录中,并没有这段确切的记录。

其实,今天的我们不必纠结于这句话的真伪。我们相信,这句话反映了拿破仑的真实想法。如今,这句话已经深刻地嵌入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想象之中,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无数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细节。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