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是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走了,消息传到中南海的时候,毛泽东正坐在书房里,他没说话,也没动,工作人员不敢靠近,也不敢问,他一个人关在屋里,整整三个小时,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等时间过去了,有人壮着胆子问了一句,主席,您听说了吗,他只轻轻回了四个字,我知
那天是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走了,消息传到中南海的时候,毛泽东正坐在书房里,他没说话,也没动,工作人员不敢靠近,也不敢问,他一个人关在屋里,整整三个小时,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等时间过去了,有人壮着胆子问了一句,主席,您听说了吗,他只轻轻回了四个字,我知道了,再没别的话。
毛泽东那年八十一岁,身体不大好,可心里还惦记着老战友,他总问身边的人,彭德怀最近怎么样,吃药了没,有没好一点,底下人回他的话总是含含糊糊,不敢说真话,也不敢多讲,结果他就一直不知道彭德怀病得有多重,直到人走了,才真正晓得。
他们俩从井冈山起就一块打仗,毛泽东管大方向,彭德怀带人往前冲,一个想办法,一个真打,配合得挺顺,遵义会议时彭德怀站出来帮毛泽东稳住场面,百团大战他亲自指挥,打得干脆利落,毛泽东看了高兴,写诗说唯我彭大元帅,抗美援朝还是他带兵去的,毛泽东怎么吩咐,他就怎么干,一点不含糊。
到了和平年代,他们的性格就出了问题,彭德怀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毛泽东要的是稳定,不喜欢人当面挑。
毛泽东后来也想过这事,一九六五年他把彭德怀叫来谈话,说了一句挺重的话,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这话不常听,说明他心里有点动摇,但他没公开翻案,也没让彭德怀回权力中心,只是悄悄让人改善他的生活,送点吃的,安排个住处,这种做法,说不清是愧疚,还是留点余地。
彭德怀和林彪结局不同,林彪会说话,懂得看脸色,步步高升,最后跌得最重,彭德怀不会拐弯,不讨好,被晾在一边,两人谁都没落得好,那会儿光有忠心没用,还得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敢说真话的人,往往最吃亏。
电视上又在播《功勋》《大决战》,不少人看完后,顺口提起彭德怀的名字,大家喜欢他那股直来直去的劲儿,他不是完人,但他说的是人话,哪怕知道说了会惹麻烦,他还是说,这种人,现在看,反倒让人心里踏实。
2024年,组织部门发了个文件,说评价历史人物得看当时的情况,不能光凭现在的眼光说谁对谁错,这话用在毛泽东和彭德怀身上挺合适,他们不是敌人,也不是纯纯的朋友,是并肩打仗的战友,是一起做事的搭档,也是常常较劲的两个人,有信得过的时候,也有闹误会的时候,有搭手干的时候,也有吵翻脸的时候。
1976年毛泽东快走的时候,还提过井冈山的老战友,彭德怀的名字也在里头,他没公开替他平反,也没全盘否定,他就没再开口,那句“我知道了”,大概是他最后能说的了,不是原谅,也不是怪,就是一个老人,对过去,不说话了。
有些事,说不清,有些人,讲不明,他们的故事,不用收尾,只管记得,他们曾一起走过最难的路,也曾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不说话。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