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2025年10月4日,日本东京自民党总部的玻璃门被记者挤得发烫,大屏幕上跳出“高市早苗当选”字样时,现场响起的不是欢呼,更像一阵耐人寻味的骚动。这个被媒体钉上“女版安倍”标签的政客,踩着小泉进次郎等对手的肩膀,拿下自民党总裁之位。而自民党在国会的“第一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4日,日本东京自民党总部的玻璃门被记者挤得发烫,大屏幕上跳出“高市早苗当选”字样时,现场响起的不是欢呼,更像一阵耐人寻味的骚动。这个被媒体钉上“女版安倍”标签的政客,踩着小泉进次郎等对手的肩膀,拿下自民党总裁之位。而自民党在国会的“第一大党”身份,几乎已把“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的头衔,提前塞进了她的口袋。
但千万别被“首位女首相”的噱头骗了。这根本不是日本女性政治的“里程碑”,而是裹着性别糖衣的右翼狂欢。剥开糖衣,里面藏着的,是她与安倍晋三剪不断的政治脐带,以及足以让东亚神经紧绷的保守獠牙。
高市早苗的从政路,从头到尾都写着“安倍印记”。1961年生于奈良县普通家庭的她,早年确实有过“学霸光环”。庆应、早稻田两所顶尖私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时递到手上,最终却因家里掏不起学费,选了公立的神户大学。毕业后她钻进“日本政客摇篮”松下政经塾,赴美镀过金,还当过电视主播、大学教授,这些看似“接地气”的履历,不过是她敲开政坛大门的敲门砖。
1993年她首闯众议院,从无党派到新进党,最后扎进自民党,每一步都踩得精准。可真正把她从“普通议员”抬上权力阶梯的,是安倍晋三。两人的政策理念像复刻的一样,安倍对她的提携更是“手把手教做官”:2006年安倍第一次当首相,她跟着首次入阁;2014年她成了日本史上第一位女性总务大臣,还创下该职位最长在任纪录;连自民党“三驾马车”之一的政务调查会长,她都成了首个拿下的女性。这些“第一”,哪一个离得开安倍的推手?共同社早把话说透了:没有安倍,高市早苗连权力的边都摸不到。
可这位“女版安倍”,比安倍更敢“踩红线”。她的极右翼立场,不是藏着掖着的秘密,而是挂在脸上的“政治名片”。最刺眼的就是靖国神社,那个供奉着东条英机等二战甲级战犯的地方,她偏要在最敏感的日子去。202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当天,她顶着内阁大臣的身份高调参拜,镜头前鞠躬时的“虔诚”,在中韩等受害国看来,就是对历史伤痛的公然撒盐。这哪是“缅怀先烈”?分明是在为侵略历史招魂。
在军事上,她更是把“撕毁和平宪法”当成了毕生目标。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第九条,是捆住军国主义复活的“铁链”,明确规定日本不能有军队、不能宣战。可高市早苗偏要把这“铁链”砸断。去年她去自卫队北海道基地视察时,看着士兵演示新型巡航导弹,直接对着镜头说:“这就是保护日本的底气,宪法第九条早该跟上时代了”。
她嘴上喊着“修改宪法”,实则是要让日本重新拥有宣战权;她主张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以上,推动“集体自卫权”落地,甚至要搞“敌基地打击能力”,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日本要摆脱“纯粹防御”,搞军事扩张。更离谱的是,她参选自民党总裁时还放话“真正保护日本的是自卫队,美军只是辅助”,这话听着像“挺本国”,实则是在试探美国的底线,为日本“军事自主”铺路。东亚邻居们都清楚,一旦日本突破军事限制,地区安全只会更危险。
现在高市早苗就算坐上首相宝座,日子也注定不好过。她的政权从诞生起,就带着“一戳就破”的致命伤。
首先是执政联盟的“裂痕”。自民党和盟友公明党早就丢了众参两院的多数席位,公明党之前就放话“只跟中间保守派合作”。上个月公明党干事长还私下跟媒体说:“要是高市硬推右倾政策,我们不可能陪她疯。”要知道,没有公明党的支持,自民党在国会连法案都难通过,执政不过是空谈。
经济更是她的“死穴”。她总说要“延续安倍经济学”,搞大规模公共支出和低利率,可去年她在名古屋参加经济论坛时,前一秒说“要控制通胀”,后一秒又说“要扩大基建投资”,当场被记者追问“矛盾”,只能尴尬地说“会平衡好”。现在日本的经济烂摊子就摆在眼前:东京超市里,5公斤装的大米从2000日元涨到3500日元,家庭主妇们对着价签叹气;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50,进口商品一天一个价;年轻人找不到稳定工作,只能打零工糊口。老百姓要的是“能吃饱饭”,不是“能打胜仗”,她要是搞不定经济,政权撑不过半年。
更别说她在政坛的“人脉荒”。自民党内,她没有自己的派系,靠的只是安倍旧部的支持,一旦安倍势力减弱,她随时可能被“架空”;在野党那边,立宪民主党党首直接说“跟高市谈合作,就是对历史的背叛”。日本政坛讲究“妥协”,可高市早把“妥协”两个字从字典里删了,这样的人,怎么推动政策落地?
众观全局,高市早苗赢的只是一场选举,不是日本民众的信任,更不是东亚邻居的认可。“首位女首相”的标签再光鲜,也盖不住她右翼立场的阴暗;安倍的影子再大,也护不住她解决不了的民生难题。日本民众要的是和平稳定的日子,东亚要的是互利共赢的格局,高市早苗要是执意往“右转”,最终只会把自己的政权,推向悬崖边缘。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