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它死透了,其实没。2021年,华润雪花把老松原厂重新点火,偷偷把90年代配方翻出来,加了个新名字——“松原记忆”。
“90后”第一次喝华丹,是爷爷用牙咬开瓶盖,泡沫喷到搪瓷缸里,像一场小型烟火。
那天之后,爷爷把空瓶插进后院篱笆,说“留着,明年还能装酱油”。
二十年后,篱笆倒了,瓶子还在,华丹却早没了。
很多人以为它死透了,其实没。2021年,华润雪花把老松原厂重新点火,偷偷把90年代配方翻出来,加了个新名字——“松原记忆”。
只做了3万箱,没打广告,只在本地超市角落堆着。
结果开门两小时被抢空,有人一次搬十箱,说“就想再尝一口小时候的抹布味”。
抹布味听着像骂人,其实是老酒客对华丹酵母的昵称,带点潮抹布的腥,越喝越上头。
现在“松原记忆”转正成常规款,瓶身印着当年那句“不喝华丹不算到松原”,字体都没换,只是下面多了一行小字:本产品不含抹布。
比华丹更惨的是天赐泉。1995年,国家首批生产许可证下来,它没排上号,直接猝死。
去年九台档案馆办老物件展,开瓶器和商标手稿摆在一起,像遗照。
有本地老板动了心思,想复刻,把原酿酒师挨个打电话,发现一半人已去世,一半改行卖烧烤,配方断片,复刻计划黄了。
现在想喝,只能去二手网站淘空瓶,标价120一个,还未必是真的。
榆树啤酒厂去年6月正式拉闸,工人把最后一批酒灌进塑料桶,站在门口现卖,十块钱一升,排了三百米。
三个月后,新东家接盘,改名“新冰峰”,留了三成老工人,挖出一本1985年的手写配方,纸张脆得掉渣。
老师傅说,当年糖化用水是厂后面那口老井,现在井早填平,只能拿净水器凑合,味道能不能还原,看天意。
银瀑更玄,商标在长春欧亚集团手里躺了十几年,去年突然续展,圈里人猜“要搞事”。
果不其然,今年春天,欧亚旗下超市悄悄上架“银瀑1987”,限量款,瓶型复刻老胖瓶,盖子还是那种“嘭”一声能崩飞的天王盖。
没官宣,没直播,只在收银台贴一张A4纸:每人限购六瓶。
第二天,A4纸被撕走,连胶带都被人抠干净。
最离谱的是梅河啤酒瓶,空瓶身价三年翻三倍。2020年,带原标的才卖一百出头,去年炒到五百。
有玩家专门收“花标”——标签被水泡过,起皱泛白,越残越像时间痕迹,越贵。
有人把瓶子灌上自来水,插一枝干花,拍照发小红书,配文“消失的泡沫,不消失的记忆”,点赞两万。
省里最新数据,127家精酿小作坊,23家打“老味道”牌:甲天泉、冰峰、通化老雪,名字听着像考古队。
四平一家小厂推出“时光甲天泉”,酒标直接复印老金士百的绿格子,老板自己都说“侵权就侵权,先让00后知道咱以前有牌子”。
喝过的人评价两极:一半说“像馊稀饭”,一半说“馊得带劲”。
通化啤酒厂更彻底,干脆把老糖化车间改成VR鬼屋。
戴上头盔,能看见1979年的工人如何徒手搬麦芽,空气里飘着焦糖味香精。
出口处卖纪念杯,杯底印着“通化啤酒,永不落幕”,售价38,不打折。
有老爷子看完出来,蹲在马路牙子抹眼泪,说“我年轻时真在这儿搬过麻袋,VR里那小子就是我”。
这些牌子,死得七零八落,却又以千奇百怪的方式诈尸。
有人骂消费情怀,有人边骂边抢。
其实大家都明白,喝的不是酒,是开瓶那“嘭”的一声——像小时候偷偷模仿大人,像第一次失恋灌下的苦水,像爷爷搪瓷缸里永远刮不干净的泡沫。
味道对不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它排一次队、掏一次钱、发一次朋友圈,它就还没彻底死透。
来源:美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