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人造太阳”又上热搜,说人类离“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又近了一步。而上海电气、许继电气、西部超导、东方电气这四家公司,频繁出现在核聚变相关新闻里,不少人都在问:“它们到底谁才是这个领域的老大?” 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不整专业术语,看完你就知道每家的真实分量。
可控核聚变要“发电入户”了?这4家公司已抢占核心赛道,谁能笑到最后?
别再瞎猜龙头!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各有王牌,西部超导更是卡着关键命脉!
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当老大!这4家公司的“看家本领”一对比,答案立马清晰!
最近“人造太阳”又上热搜,说人类离“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又近了一步。而上海电气、许继电气、西部超导、东方电气这四家公司,频繁出现在核聚变相关新闻里,不少人都在问:“它们到底谁才是这个领域的老大?” 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不整专业术语,看完你就知道每家的真实分量。
先得明确:可控核聚变是个复杂的“大工程”,从核心材料到关键设备再到系统控制,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这四家公司压根不是“同台比拼”,而是各自守着不同的关键岗位,只能说谁在自己的领域里更不可替代。
先看西部超导,它是“卖核心材料的”,相当于给“人造太阳”提供“筋骨”。核聚变装置里的超导磁体,得靠超导线材才能产生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这玩意儿技术壁垒极高。西部超导是国内唯一能商业化生产低温超导线材的企业,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69%的铌钛超导丝都由它供应。2025年还拿到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订单,光这一项就新增1.5亿元收入。在低温超导这个细分领域,它在国内基本没对手,说是“材料老大”毫不夸张。
再看许继电气,它是“做能量控制的”,好比“人造太阳”的“神经中枢”。核聚变需要超大功率的电源来驱动超导磁体,还得精准控制能量输出,差一点都可能出问题。许继电气为国内HL-2M聚变装置升级了大功率直流电源,研发的超导磁体电源转换效率能到95%,还拿了国家电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不过它的主业是电力系统设备,核聚变只是其中一块业务,虽然技术过硬,但论在核聚变领域的权重,比前两家稍弱。
重点来了,上海电气和东方电气,这俩是“造核心设备的”,相当于“人造太阳”的“躯体建造者”,也是大家争论最多的两家。
上海电气的强项是“设备集成和国际化”。它负责ITER项目的磁体系统和真空室集成制造,还自己搞出了磁体冷态测试平台,这技术被央视重点报道过。2025年它的核聚变订单预计增长120%,同时还拿下了沙特、英国等海外项目的订单,技术输出能力很强。简单说,它擅长把各种部件组装成能用的关键设备,还能把生意做到国外去。
东方电气则是“全链条布局和技术引领”。它不光造设备,还牵头了国内首个聚变发电示范项目,从热交换系统到发电机全包,甚至在聚变堆包层模块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厉害的是,它能把核聚变技术和超临界发电技术结合起来,搞“聚变+发电”一体化方案,这格局比单纯造设备大多了。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没有绝对的“全能老大”,但论在核聚变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综合实力,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更有“龙头相”——东方电气胜在全链条布局和技术高度,上海电气强在设备集成和市场拓展;西部超导是材料领域的“独苗”,不可替代;许继电气则是重要的技术配套方。
其实现在争论谁是老大还太早,毕竟可控核聚变离商业化还有距离。但可以肯定的是,能深度参与ITER、中国环流三号这些国家级项目,还能拿到实实在在订单的公司,未来肯定更有戏。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控核聚变多久能真正用上?这四家公司里,你更看好谁的发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文章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市场信息及企业公开动态整理,仅为科普交流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具体企业发展情况请以官方披露为准。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