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去年带的小王,本科二本自动化,目标浙大人工智能,初试394,排第7,推免生65%的名额直接把他挤到调剂。
“国家线涨12分?
别急着骂街,先摸摸自己数学能不能上85,再谈2026有没有学上。
”
我去年带的小王,本科二本自动化,目标浙大人工智能,初试394,排第7,推免生65%的名额直接把他挤到调剂。
他哭丧着脸问我:老师,不是过线就能读吗?
我回他:兄弟,那是2018年的故事,现在得先问推免生答不答应。
教育部把AI、集成电路抬成一级学科,听起来高大上,落到我们头上就是:统考坑位直接砍一半。
浙大AI学院推免比例两年蹿升17%,意味着统考只剩35%的蛋糕,分母却翻成20:1,分数线不飙才怪。
别以为只有985这样,我查了下南邮、杭电这类“双非热校”,电子信息专硕复试线一年涨8分,比深圳房价还倔强。
数学更离谱。
清华先放话:单科线上调5-8分。
很多考生还在刷十年真题,命题组已经把“机器学习基础”塞进数三,概率论分值悄悄涨到35%。
去年数三全国均分掉6.2,可140+的大神反而多了23%,一句话:题难,但头部更卷。
你错两道大题,直接原地蒸发20分,国家线涨的那12分算个屁。
有人拍桌子:那我不考985,去B区总行吧?
我劝你先看钱包。
人社部刚给的数据,硕士学历在数字经济岗位溢价37%,比两年前又涨9个点。
硕士起薪中位数比本科多2287块,差距拉大19%。
读书一年亏三万,不读一辈子亏上百万,于是“逆向考研”挤爆西部双非。
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2024复试线380,比2022涨44分,贵得离谱,可调剂成功率依旧比东部高32%,因为大家用脚投票,把系统挤成春运。
调剂玩法也换了。2024起,调剂系统一次能填4个平行志愿,锁24小时就能改,听起来爽,实则暗坑:专业必须同一学科门类,跨半步直接作废。
我让学生提前给导师发邮件附简历,41%的调剂成功者都靠这招。
别嫌舔,现实就是:你晚发一天,导师微信列表就99+。
所以,别盯着“国家线”三个字许愿。
想2026有书念,现在就得做三件事:
1. 数学把概率论+数理统计啃到能口述推导,别等考纲官宣才抱佛脚。
2. 跨考AI、集成电路的,现在就去蹭实验室,哪怕给老师免费打工,也要把科研经历写进简历,推免生已经用两年刷满,你半年都嫌多?
3. 调剂表提前列:学科评估B+以上、区位劣势、导师近两年缺人,发邮件+打电话,别等系统开了才“海投”,那时候导师早被推免生预约满档。
最后提醒一句:别被“过线”幻觉麻醉。
国家线只是入场券,真正的线藏在推免比例、单科题改、调剂邮件里。
你多考1分,只打败同层对手;提前跑两步,才能躲开后面屠刀的弧线。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