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半导体行业的消息有点“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全球芯片销售额连续3个季度回升(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8.2%),国内晶圆厂设备采购量涨了15%;另一边是A股不少半导体公司股价还趴在低位,市盈率比行业平均低20%-30%,甚至有的比传统制造业还便宜。
最近半导体行业的消息有点“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全球芯片销售额连续3个季度回升(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8.2%),国内晶圆厂设备采购量涨了15%;另一边是A股不少半导体公司股价还趴在低位,市盈率比行业平均低20%-30%,甚至有的比传统制造业还便宜。
有读者问,这些“看起来便宜”的公司是不是真低估了?会不会是“价值陷阱”?其实半导体的“低估”不能只看PE(市盈率),得结合行业周期位置(现在是复苏初期)、技术壁垒(有没有卡脖子的硬能力)和业绩兑现节奏(订单能不能转成利润)。今天就拆解5只在细分领域有实锤竞争力、估值处于低位的A股半导体龙头,聊聊它们的“低估逻辑”和“成长底气”,全说实在的,不绕专业术语。
一、先理清:半导体的“低估”怎么看?别踩这两个坑
先得搞明白,半导体行业的“估值”和消费股不一样,不能光看“PE低就觉得便宜”,得避开两个常见误区
第一个坑是周期错配。半导体有明显的“库存周期”,一般3-4年一轮——下行期(比如2023年)工厂砍订单、去库存,业绩跌得快,PE反而可能变高(这叫“估值陷阱”);复苏期(现在)订单回暖、库存去得差不多了,业绩要涨但股价还没反应,PE就显得低(这才是真低估)。现在全球半导体库存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120天降到了85天,接近正常水平,属于“业绩要释放但估值没跟上”的阶段。
第二个坑是业务含金量。同样是半导体公司,有的做低端芯片(比如消费电子里的小芯片),竞争激烈、毛利率低,PE低是应该的;有的做高端芯片或核心设备(比如光刻机部件、车规芯片),有技术壁垒,就算PE和前者一样,也是真低估。所以看“低估”,先看公司在产业链里做什么,再看估值。
简单说,当前值得关注的“低估标的”,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业务在半导体“高景气环节”(比如设备、车规芯片、功率半导体);二是估值低于行业平均,但订单、技术有明确支撑,不是“躺平的便宜”。
二、5只低估龙头拆解:各自在“高景气环节”啃了哪块硬骨头?
下面这5家公司,分别覆盖了半导体设备、车规芯片、功率半导体等复苏快、政策支持的领域,估值都低于行业平均30%左右,关键是有“真技术、真订单”,咱们一个个说透:
1. 北方华创:半导体设备“全平台龙头”,估值回到2022年低位
北方华创是国内半导体设备的“全能选手”——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PVD/CVD)、清洗设备都能做,而且是少数能给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供“核心设备”的国产厂商。
它的低估点在于:当前动态PE约45倍,比半导体设备行业平均(65倍)低30%,甚至低于2023年复苏初期的55倍。但业绩支撑很明确:2025年一季度订单金额128亿元,同比增40%,其中刻蚀机订单占比45%(刻蚀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以前基本被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垄断,现在北方华创的14nm刻蚀机在中芯国际的使用率已经超过20%)。
技术上,它的3D NAND刻蚀机已经通过长江存储验证,进入量产阶段——这是国内少数能突破的“高端设备”,打破了三星、美光的设备垄断。政策上,2025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规划》明确,2027年国产设备在28nm及以上制程的市占率要达50%,北方华创作为龙头,肯定是最大受益者。
这家公司的逻辑很清晰:设备是半导体复苏的“先周期环节”(工厂扩产先买设备),现在国内晶圆厂扩产节奏加快(中芯国际天津厂2025年扩产30%),它的订单还会涨,当前估值没反映这种“业绩弹性”,属于“周期复苏+国产替代”双重支撑的低估。
2. 中颖电子:车规MCU“隐形冠军”,估值比消费电子芯片还低
中颖电子可能名气不如北方华创,但在车规MCU(汽车芯片里的“控制中枢”)领域是“国产第一梯队”。MCU是汽车电子化的核心,一辆新能源车要用到50-100颗MCU,以前被英飞凌、瑞萨垄断,现在国产替代加速。
它的低估点很明显:动态PE约28倍,不仅比车规MCU行业平均(45倍)低38%,甚至比消费电子MCU(35倍)还低——要知道车规芯片的毛利率(45%)比消费电子(30%)高15个百分点,估值反而更低。
业绩和技术都有实锤:2025年一季度车规MCU营收2.1亿元,同比增65%,占总营收的35%(2023年才占15%),已经进入比亚迪、蔚来的供应链,给电池管理系统(BMS)供核心MCU;技术上,它的32位车规MCU已经通过AEC-Q100认证(车规芯片的“入场券”),主频达到200MHz,和英飞凌的入门级产品持平,价格却低20%。
现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在涨(2025年一季度国内达45%),车规MCU需求每年增25%,中颖电子的订单排到了2026年一季度,这种“业绩高增但估值低”的情况,明显是被市场“低估”了。
3. 斯达半导:IGBT“国产龙头”,估值没跟上行业复苏
IGBT是“功率半导体里的CPU”,用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上,占新能源车电控系统成本的20%,以前全球市场被英飞凌、安森美垄断,国产替代率2025年涨到了30%,斯达半导是国内市占率第一(12%)。
它的低估逻辑很直接:动态PE约35倍,比功率半导体行业平均(50倍)低30%,但202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50%——营收8.2亿元,净利润1.8亿元,都是历史新高。订单更亮眼:光伏逆变器IGBT订单同比增70%(阳光电源、锦浪科技都是它客户),车规IGBT订单增60%(进入理想、小鹏供应链)。
技术上,它的车规IGBT模块电流密度达到200A/cm²,和英飞凌持平,而且已经量产车规SiC(碳化硅)模块——SiC比IGBT效率高20%,是高端新能源车的“标配”,斯达半导的SiC模块在理想L9上的装机量已经超过10万台。
现在光伏装机量(2025年一季度全球增35%)和新能源车产量(国内增28%)都在涨,IGBT需求是“双轮驱动”,斯达半导的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当前估值没反映这种“双景气”,属于“成长确定但估值滞后”的低估。
4. 长电科技:芯片封装测试“全球第三”,估值低于行业底部
长电科技是国内芯片封装测试(后道制造)的“龙头”,全球市占率13%,排第三(前两名是日月光、安靠),也是少数能做“先进封装”(Chiplet)的国产厂商——先进封装能让芯片性能提升30%,是AI芯片、高端算力芯片的“必需工艺”。
它的低估很突出:动态PE约18倍,不仅比封装测试行业平均(28倍)低36%,甚至低于2023年行业底部的22倍。但业绩在复苏:2025年一季度营收75亿元,同比增12%,其中先进封装营收15亿元,同比增50%(主要给AI芯片做封装)。
客户和技术都有支撑:全球前10大芯片设计公司里,有8家是它的客户(比如高通、联发科),2025年一季度来自AI芯片的封装订单增了80%;技术上,它的Chiplet封装良率达到98%,和日月光持平,已经给国内AI芯片龙头供样,预计二季度量产。
封装测试是半导体复苏的“后周期环节”(芯片设计公司订单回暖后,才会给封测厂下单),现在全球芯片设计公司库存去得差不多了(2025年一季度库存周转天数降15%),接下来封测订单会加速,长电科技当前估值没反映这种“后周期弹性”,属于“周期拐点+技术突破”的低估。
5. 晶盛机电:半导体硅片+光伏设备“双龙头”,估值被光伏拖
晶盛机电有点特殊,既做半导体硅片(芯片的“原材料”),又做光伏硅片设备,是“双赛道龙头”——半导体硅片国内市占率15%,光伏硅片设备全球市占率60%(隆基、通威都是它客户)。
它的低估是“被光伏拖累”:因为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市场担心它的业绩,把它的估值压到了动态PE22倍,比半导体硅片行业平均(35倍)低37%,甚至低于光伏设备平均(28倍)。但实际上,它的半导体业务在快速增长:2025年一季度半导体硅片营收6.8亿元,同比增80%,12英寸硅片(高端芯片用)已经通过中芯国际验证,进入量产阶段。
技术上,它的12英寸半导体硅片平整度达到0.1μm,和日本信越化学(全球硅片龙头)持平,价格却低25%;光伏设备方面,它的N型硅片设备效率比同行高5%,2025年一季度订单增了40%(因为光伏行业在“以旧换新”,N型替代P型)。
现在半导体硅片需求在涨(2025年全球12英寸硅片出货量增18%),光伏设备也在复苏,晶盛机电是“双赛道都景气”,但估值还停留在“光伏低迷期”,属于“业务分化但估值没分化”的低估。
三、避坑提醒:看半导体低估标的,重点盯3个“实锤信号”
不是所有“PE低”的半导体公司都是真低估,有的是“业绩要跌的便宜”,得盯三个信号区分:
1. 订单增速:是不是持续高于行业平均
半导体是“订单驱动”行业,订单增速是业绩的“先行指标”。比如北方华创订单增40%(行业平均25%)、中颖电子车规MCU订单增65%(行业平均40%),这种“订单超预期”的公司,低估值才有支撑;要是订单增速低于行业,甚至在降,PE再低也可能是“价值陷阱”。
2. 技术壁垒:有没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得看公司的产品能不能对标国际,或者有没有政策支持的“卡脖子”技术。比如斯达半导的车规IGBT能和英飞凌比,晶盛机电的12英寸硅片能供中芯国际,这种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就算短期业绩波动,长期也能起来;要是只做低端芯片,没技术优势,低估值就是“竞争太激烈”的结果。
3. 业务结构:是不是在“高景气环节”
半导体各环节复苏节奏不一样,现在设备、车规芯片、功率半导体是“高景气”,消费电子芯片是“低景气”。比如长电科技的先进封装(AI芯片相关)、中颖电子的车规MCU,都在高景气环节;要是公司主要做消费电子芯片,就算PE低,也可能因为需求不行,估值涨不起来。
四、未来展望:半导体的“低估修复”会持续吗?
从三个角度看,当前半导体的低估值修复是有逻辑支撑的:
首先是行业周期向上。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连续3个季度增长,国内晶圆厂扩产加快(2025年计划新增产能100万片/月),设备、材料、封测的订单都会跟着涨,业绩复苏会带动估值修复——就像2019年半导体复苏时,设备龙头估值半年涨了50%。
其次是国产替代加速。2025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目标是35%(2023年才20%),车规MCU、IGBT的国产化率要达40%,政策会持续加码(比如研发补贴、税收优惠),有技术的国产龙头会拿到更多订单,业绩增长比行业快,估值修复空间更大。
最后是需求有支撑。AI芯片、新能源车、光伏这些“高增长行业”,都需要更多半导体芯片——AI芯片需求每年增50%,新能源车电子化率从50%涨到70%,这些需求会持续拉动半导体行业,不是“短期炒作”。
当然,风险也得说:要是全球经济超预期下滑,消费电子需求跌得厉害,可能会拖累半导体复苏节奏;另外,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比如先进封装良率没上去),也会影响公司业绩。但整体来看,当前半导体行业是“复苏初期+国产替代”,5家公司的低估值是“短期市场情绪”导致的,长期看业绩会逐步兑现。
总结下来,半导体的“低估”不是“随便捡便宜”,得选“在高景气环节、有技术壁垒、订单超预期”的公司。北方华创(设备龙头)、中颖电子(车规MCU)、斯达半导(IGBT)、长电科技(先进封装)、晶盛机电(硅片+光伏设备),这5家各有各的优势,估值都没反映业绩潜力,属于“值得关注的低估标的”。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追涨杀跌,盯着这些公司的订单和技术进展,比看“PE数字”更有用——毕竟半导体的价值,最终还是靠技术和订单说话。
文章最后,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这5家公司的核心指标对比表,方便你直观参考,需要我整理吗?
来源:博学柳叶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