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存储火到断货!国产玩家靠三项技术,啃下千亿市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09:06 2

摘要:最近刷科技圈新闻,总能看到“AI存储缺货”的消息。有下游厂商说,以前订一批HBM(高带宽存储)半个月能到,现在得排队等俩月,价格还比年初涨了快三成。别觉得这事儿离咱们远,你平时用的AI绘图、语音助手,背后都得靠这些“存储神器”撑着,现在这千亿市场里,国产企业已

最近刷科技圈新闻,总能看到“AI存储缺货”的消息。有下游厂商说,以前订一批HBM(高带宽存储)半个月能到,现在得排队等俩月,价格还比年初涨了快三成。别觉得这事儿离咱们远,你平时用的AI绘图、语音助手,背后都得靠这些“存储神器”撑着,现在这千亿市场里,国产企业已经悄悄站稳了脚跟。

可能有人会问,AI存储不就是存数据吗?跟咱们手机里的内存卡有啥不一样?还真不一样。普通存储讲究“够用就行”,但AI要训练大模型,比如现在火的千亿参数模型,一次训练就得存几十PB数据,相当于把几十万部手机的存储量全堆一块儿。而且数据得快进快出,不然模型训练到一半就卡壳,这就要求AI存储既要有“大容量”,还得有“高速度”,普通存储根本扛不住。

就拿今年的市场情况来说,2025年全球AI存储市场规模预计能到890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这速度比手机存储市场快了三倍还多。其中最火的HBM,前三季度全球出货量就达1.2亿颗,同比增长180%,连三星、美光这些老牌厂商都在扩产能,可见这需求有多旺。

但光有需求不行,得有技术能接住。现在行业里最关键的三个技术突破,正好是咱们国产企业的强项。

第一个是HBM的“堆叠技术”。以前HBM最多叠4层芯片,速度和容量都有限,今年国内长鑫存储直接搞出了8层堆叠的HBM3e,带宽达到1.1TB/s,相当于一秒钟能传完200部高清电影。更厉害的是,他们还解决了芯片发热的问题,用新型封装材料把温度控制住了,这技术连三星都来打听合作细节。现在长鑫的HBM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一季度,其中有三成是给国内AI大模型企业的,再也不用全靠进口。

第二个是3D NAND闪存的“高密度技术”。这东西就像给存储芯片“盖高楼”,层数越多,能存的数据就越多。长江存储今年推出的64层3D NAND,每平方毫米能存1.2Gb数据,比去年的产品提升了30%。而且他们还搞出了“晶栈Xtacking”技术,把芯片的读写速度又提了20%,现在华为的AI服务器里,用的就是这种闪存。今年三季度,长江存储的AI用3D NAND订单同比增长210%,连欧洲的云计算厂商都来下单。

第三个是分布式存储的“协同技术”。AI数据不是存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多个服务器里,以前这些服务器各自为政,数据传起来特别慢。曙光信息今年推出的“AI存储集群”,能让上百个服务器同步工作,数据传输延迟降到了5微秒以下,相当于眨眼的百万分之一。现在中科院的AI实验室、字节跳动的大模型训练,用的都是这套系统,据说明年他们还会把这套技术用到自动驾驶的存储场景里。

其实早几年,AI存储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咱们买的时候不仅价格高,还得看别人脸色。有网友回忆,2023年想订一批高端存储,国外厂商直接说“优先供应欧美客户”,等了三个月才拿到货,价格还比给欧美客户的贵20%。但现在不一样了,今年有数据显示,国产AI存储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23年的18%涨到了35%,有些细分领域比如分布式存储,份额甚至超过了50%。

很多人都说,这几年国产存储的进步肉眼可见。以前提到高端存储,大家第一反应是三星、美光,现在长鑫、长江存储的名字越来越常被提起。有行业内的人说,以前去国外参加展会,人家都不怎么搭理咱们,今年不一样,不少国外厂商主动来交流技术,还有的想谈合作代工。这种变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企业一年年在技术上的投入——长鑫存储今年光研发投入就花了68亿元,占营收的15%,长江存储的研发团队里,博士就有两百多个。

而且国家也在给支持,2025年7月12日,工信部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到要“突破AI存储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替代能力”;9月5日,财政部又出台了政策,对研发AI存储芯片的企业给20%的税收减免。政策加技术,难怪国产存储能这么快崛起。

现在再看AI存储市场,已经不是国外厂商一家独大的局面了。国产企业靠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垄断,还在慢慢掌握话语权。这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熬夜研发,是企业对技术的坚持投入。就像有网友说的,“以前总觉得国外技术厉害,现在才发现,咱们国产的东西也能做到世界一流”。这种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才是最让人提气的。

我是小晴空,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小晴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