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敢严厉管教学生?——一位老教师的叹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5 09:01 2

摘要:“以前学生做错事,一句‘站到后面去’没人敢动,现在连提高音量都要先深呼吸三次。”从教28年的李老师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望着墙上“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警示牌,语气里满是无奈。他刚因提醒一名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收起来”,反被家长投诉“态度恶劣、伤害孩子自尊”。最终

“以前学生做错事,一句‘站到后面去’没人敢动,现在连提高音量都要先深呼吸三次。”从教28年的李老师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望着墙上“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警示牌,语气里满是无奈。他刚因提醒一名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收起来”,反被家长投诉“态度恶劣、伤害孩子自尊”。最终,学校让他写了情况说明,还在教师大会上被“委婉提醒”注意沟通方式。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坦言:“不是不想管,是不敢管。”曾经被视为教育常态的适度批评、纪律约束,如今在家长敏感神经、投诉机制滥用与社会舆论放大镜下,正迅速退化为“高危行为”。当教育的天平过度倾向“保护”,教师手中的戒尺悄然落地,课堂秩序、学习风气乃至教育本质,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危机。

1.家长过度保护:从“配合教育”到“维权对抗”

“我家孩子只是调皮,又没犯法,凭什么被当众批评?”一位小学班主任王老师苦笑。她曾因一名学生连续三次未交作业,在课后单独谈话时语气稍重,结果家长当天就冲到学校:“你是不是针对我家孩子?他心理很脆弱,你这样会毁了他!”

当代家长普遍存在“孩子中心主义”倾向——孩子是家庭的绝对核心,任何可能引发其情绪波动的行为都被视为“伤害”。某省教育厅2023年数据显示,教师因正常管教被家长投诉的案例中,72%源于“言语不当”“态度生硬”等主观感受,而非实际违规行为。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家长将教育视为“服务消费”,认为“我交了学费,老师就该哄着孩子开心”,一旦孩子不悦,便以投诉、曝光甚至诉讼相威胁。

2.投诉机制滥用:从“监督保障”到“情绪武器”

教育系统的投诉渠道本为保障学生权益、规范教师行为而设,但现实中却常被异化为家长发泄情绪的工具。一位初中副校长透露:“现在只要家长一投诉,无论真假,学校必须启动调查程序。老师要写说明、接受谈话、甚至暂停教学。即便最后证明清白,名誉和精力也已受损。”

更荒诞的是,部分投诉内容极度夸张:有老师因让学生“罚站5分钟”被举报“非法拘禁”;有体育老师因纠正动作稍用力,被指“暴力体罚”;甚至有教师因在作文批语中写“逻辑混乱”,被家长解读为“人格侮辱”。投诉成本极低(一个电话、一条留言),而教师应对成本极高(时间、声誉、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教师的生存法则。

3.社会舆论压力:从“尊师重道”到“教师原罪”

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教育冲突都可能被断章取义、病毒式传播。“老师打学生”“教师辱骂儿童”等标题极易引爆流量,而真相往往在情绪洪流中沉没。2022年某地一名教师因制止学生打架被拍下推搡画面,视频未说明前因后果,瞬间登上热搜,教师遭网暴辞职,事后警方调查证实其行为属正当干预。

这种“教师原罪论”氛围,让教师如履薄冰。一位高中教师坦言:“现在上课连眼神都不敢多看某个学生,怕被说‘歧视’;批评作业错误要先铺垫三句鼓励,否则就是‘打击自信’。我们不是在教书,是在走钢丝。”

“我80年代当老师时,家长见到我们第一句话是‘孩子不听话您尽管管,打都行’。”退休教师张老师回忆道。彼时,教师拥有较高的社会权威,家长普遍信任学校的专业判断,适度惩戒被视为教育必要手段。

而如今,教育理念虽进步——强调尊重儿童权利、反对体罚——但执行中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尊重”等同于“放任”,将“严厉”等同于“伤害”。某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调研显示,85%的在职教师表示“比十年前更少使用批评、罚站等传统管教方式”,其中63%承认“因害怕投诉而对违纪行为选择沉默”。

这种转变带来直接后果:课堂纪律滑坡。一位小学教师描述:“现在一个班40人,总有三五个学生随意插话、走动、顶撞老师。你若制止,他们立刻回嘴‘你凭什么管我?’——而你一旦较真,投诉信明天就到校长桌上。”当教师失去基本管理权威,教学效率必然受损,最终伤害的是全体学生的学习权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价值观扭曲。当孩子发现“只要哭闹、告状就能让老师退让”,规则意识与责任感如何建立?一位初中班主任痛心地说:“有些学生已经形成‘老师怕我’的认知,这比成绩差更可怕。”

为真实呈现教师处境,笔者采访了12位来自不同学段的一线教师:

陈老师(小学语文):“上周一个孩子抄作业被我发现,我只是让他重做,他回家说‘老师骂我笨’。家长立刻投诉。现在我连‘抄作业’三个字都不敢说,只能委婉说‘请独立完成’——可孩子听不懂委婉啊!”

刘老师(初中班主任):“班上有个学生天天迟到,我打电话给家长,对方反问:‘你为什么不能包容孩子的个性?’我们不是不包容,但教育不是无底线纵容。”

赵老师(高中物理):“最怕家长群。发个成绩排名,立刻有人私信质问‘为什么公开我孩子分数?’可不公开,又有人说‘不透明’。怎么做都是错。”

他们的共同诉求并非“恢复体罚”,而是希望获得合理的教育自主权——能对扰乱课堂的行为说“不”,能对屡教不改者实施适度惩戒,能在不被预设“恶意”的前提下开展教育。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该不该严厉”,而是如何界定“合理管教”的边界,并建立家校互信机制。专家建议从三方面破局:

1.法律与制度:明确“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细则

2021年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明确教师可采取“点名批评”“课后教导”“承担校内公益服务”等惩戒措施。但许多学校因怕惹事,未真正落实。亟需地方教育部门出台操作指南,例如:

细化“言语批评”的合理范围(如禁止人格侮辱,但允许指出行为错误)

规范惩戒程序(事前告知、事后沟通、记录备案)

建立教师申诉机制,对恶意投诉快速澄清

2.家校共育:从“对立”走向“同盟”

家长需理性看待“管教”与“伤害”的区别。北京某小学推行“家长教育工作坊”,邀请心理专家讲解“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理解:适度的批评不是伤害,而是帮助孩子建立现实感与抗挫力。同时,学校应主动沟通,如建立“行为预警机制”——当学生出现违纪苗头,及时与家长协商干预方案,而非等到问题爆发。

3.社会支持:重建尊师重教的舆论生态

媒体应避免对教育事件“标签化”报道,多呈现复杂背景;公众需警惕“教师原罪”思维,给予教育工作者基本信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教育需要专业判断,而非全民审判。

教育不是无菌室,成长必然伴随摩擦与修正。当教师因恐惧投诉而放弃管教,看似保护了某个孩子的“情绪”,实则剥夺了他学习规则、承担责任的机会,也牺牲了全班学生安静学习的权利。

真正的儿童权益保护,不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赞美泡泡里,而是在安全边界内,允许他们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学会敬畏规则、尊重他人。这需要教师有“敢管”的底气,有“善管”的智慧,更需要家长与社会给予专业信任与制度支持。

那位写下“情况说明”的李老师,如今在课堂上依然温和,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谨慎。他最大的愿望不是重回“戒尺时代”,而是有一天,当他指出学生错误时,听到的不是投诉电话,而是一句:“老师,谢谢您没放弃他。”

教育的尊严,既在于守护童心的柔软,也在于捍卫规则的刚性。唯有在二者间找到平衡,教师才能挺直腰杆,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来源:书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