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汕媳妇”三个字刷到23亿次播放,可谁真去算过她们手上那枚顶针值几个钱。
“潮汕媳妇”三个字刷到23亿次播放,可谁真去算过她们手上那枚顶针值几个钱。
我就住在揭阳牌坊街的隔壁巷,晚上十点灯还亮着,林姐把最后一笼韭菜粿放上蒸锅,顺手回了一条买家消息:明儿一早顺丰发深圳。
锅里腾腾白白的热气,像在把“传统”蒸软,好顺着网线再卖一回。
说潮汕姑娘彩礼低?
那是没看合同。8万8是旧行情,真流行的叫“零彩礼换一桌家宴”,男方得提前半年跟小姑子学腌咸梅。
我表妹去年结婚,老丈人一句话:彩礼一分不收,婚宴你来掌勺。
结果新郎连做五天蚝烙手腕差点废了,全家老小吃得红光满面,连街坊都夸“这女婿实在”,顺带把潮汕菜馆开得风生水起步。
划算得很,一桌菜省了十几万,婚后小姨子在抖音发教程,直接圈了十万粉,比嫁妆可值钱多了。
她们的手可不止忙厨房。
林姐白天直播卖手工粿品,晚上十点还在补绣片,一件潮绣小披肩能卖599,绣娘是她60岁的妈。
我妈也不闲着,抽纱桌布挂在拼多多“巧娘官方店”,月销量几百条,全是她在阳台支张小桌子绣出来的。
听起来魔幻?
汕头妇联刚发的数据:3200人培训,销售额破亿,平均每人每月靠“手工+厨房”拿1500到4000,真不吹牛。
邻居四婶上个月赚了5300块,给女儿买了台新iPhone,自己还用着老年机,说微信能看工厂发货单就行。
90后开始玩新套路。
我堂弟去年结婚,厨房让给老婆做视频号,他负责带娃和记账,晚上十点俩人把粿条摊支到路边,直播卖“潮汕深夜小炒”,三个月粉丝涨到七万。
老派亲戚一开始骂“男人下厨没面子”,后来发现他月收入比我爸那间五金厂还多,立马闭嘴。
潮州新开的家政班里,十个学员八个男的,学完出来去深圳当“潮味私厨”,工资比写字楼小白领高。
谁说锅铲和缝纫针只能握在女人手里?
争议也不小。
村里微信群吵翻了:“新时代潮汕女子”要求彩礼自由、婚后不跟公婆同住。
老一辈丢一句“娶潮汕女不就图个勤快”,话还没说完,被95后怼回去:“勤快不等于卖身契”。
我倒觉得好玩,吵归吵,谁也没挡住手作直播的销量。
就像我妈边绣花边骂“这些小姑娘真大胆”,手上的功夫却越来越精致——市场认这个,她得跟着卷。
传统要活,就得让它能赚钱。
我去年把奶奶做的红桃粿拍了条视频,点赞破了二十万,评论区齐刷刷问配方。
奶奶一边撇嘴说“当年我背着孩子做饭没人夸”,一边把视频反复看六遍。
第三天我给她开了账号,现在涨粉八万,直播时弹幕刷“奶奶我要学”,她把老花镜一推,笑得比过年还开心。
说到底,潮汕女人手里那口锅那口针,不是为了守住谁的老观念,是给自己多一条活路。
省彩礼、卖手工、开直播、做私房菜,每一步都是把“能干”换成现金,再换成客厅新空调、孩子的新书包。
时代变了,她们没变的是一件事:先把家顾好,再把路趟开。
来源:外向百灵鸟o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