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然而,清朝统治下所积累的弊病积重难返,新生的共和政体未能立即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
整个国家在动荡中艰难前行,新政府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封建制度的残余依然在社会各个角落顽固存在。
军阀割据、外敌入侵、政治腐败等问题如同巨大阴影笼罩在中国人民头顶。
此时的中国可谓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五亿人口的大国文盲率高达80%。
文字对于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经验、思想文化都记载在书本之上。
没有知识获取途径,何谈发展?可以说,1949年之前的中国是全世界最落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也许只有旧时代的彻底崩塌,新时代才会真正来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产党靠着小米加步枪击败国民党,接手了这个国家,同时也接受了当时世界上最艰巨的任务:让五亿贫困人口及其后代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1949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仅456亿元,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101.17元,国民收入总额358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66元。
全国牲畜数量比战前减少三分之一,农具减少30%,受灾农田达1.2795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8.71%。
粮食总产量从战前的1.5亿吨下降至1.1218亿吨,全国灾民超过4000万人,其中700万人完全断粮。
钢铁产量下降90%,煤炭生产下降50%,上万公里铁路、几千座桥梁和隧道严重损毁。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撤走29家国家垄断企业,净资产高达2.43亿港元,还将中央银行储备的大量金银外币全部带走,使新政权接手的金银储备几乎为零,几乎没有回笼货币的手段。
最关键的是,共产党靠农村包围城市取得革命胜利,而城市运作需要完整的工商管理、教育、医疗、治安等体系,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维持,当时这类人员约200万人。
在国民党卷走金银珠宝后,国库空虚,共产党此前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验,缺乏城市运营经验,只能继续增发货币。
在此期间,全国货币发行量增加114亿倍,物价上涨8500多亿倍。
100法币在1937年能买一头牛,到1949年只能买几粒米。
这是一场极其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即便放在今天也会让世界各国头疼不已。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新政府仅用一年时间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平息了这场恶性通货膨胀。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拯救通货膨胀危机时,国家财政赤字压力并未减少,甚至为弥补赤字还大量增发货币。
这种案例史无前例,好比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负债累累,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按常规思路应削减开支、裁员减产才能生存。
但这家公司反而大手笔给员工涨工资、扩大生产,结果竟在一年内扭亏为盈,还清债务并实现盈利。
这场变革直接影响了现代社会进程,为我们砥砺前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1918年11月,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作为战胜国的美国获得巨大战争红利,经济快速增长,不少美国人将这个时代称作"咆哮的二十年代"。
工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消费需求显著增加,越来越多投资者在美国加注筹码,买房子、车子、地皮和股票,疯狂向美国输入资金,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24年的100点拉升至1929年的381点,五年间股价翻3.8倍,年增长率达29.98%。
股票的暴利让越来越多人眼红,有钱没闲的人都想方设法弄到钱然后买股票。
钱从银行来,美国政治主体掌握在各大财团手中,这些财团控制大量资本和资源,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控制信贷政策决定资金流向。
随着股市快速上涨,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向投资者提供保证金贷款,个人投机者只需支付一小部分保证金就能借大量资金购买股票。
被财团控制的银行不仅为投机者提供贷款,还通过金融创新和复杂金融工具推动市场投机。
投机者借贷买股,希望从不断上涨的股价中获得巨额利润。
银行为获取更多利润,雇佣大量人员散播股价上涨信息,并放宽贷款审核标准,向无还款能力的投机者发放贷款,因为他们相信美国的未来和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在这场资本狂欢中,不仅美国本土投机者参与,还带动全球跟风。
此时美国股市中流通的钱远超全世界所有产品价值总和,这些多出来的钱就是泡沫。
这些泡沫在经济正常时没有问题,因为股民不会将所有钱取出。
但一旦发生风吹草动,股民开始取钱变现,大范围取钱就会导致灾难,因为股市货币额远超银行可支出额,银行没有足够钱兑换,泡沫就会破裂。
这一天很快到来,1929年10月24日,股市剧烈震动,市场恐慌情绪爆发,大量股票被抛售,道琼斯指数当日下跌超过11%,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然而这只是开始,10月28日、29日股市再遭猛烈抛售,道琼斯指数在两天内分别下跌13%和12%。
大量投机者恐慌性抛售股票试图挽回损失,却进一步加剧市场崩溃。
银行资金链断裂,借贷买股的投机者无法偿还贷款,导致银行接连破产。
1930年,美国中部平原发生严重极端干旱天气。
刚结束的一战期间,为向全球输送粮食,美国开垦大量草原转为农田,使用的深耕技术破坏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农作物产量。
极端干旱加上低效种植手段,加剧美国经济崩溃,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消费需求骤减,经济活动几乎停滞。
银行破产使大量储户存款化为乌有,加剧社会不安和动荡,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美国的衰退像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地蔓延,欧洲、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区经济都遭到不同程度打击,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
此时中国正值民国黄金时期,大萧条未对民国造成太大影响,原因之一是与华贸易国家多以黄金白银作为结算货币,民国未深入全球金融浪潮。
虽然中国出口受影响,但出口降幅小于进口降幅,也小于世界总出口下降幅度。
因此在大萧条的1930年至1931年间,中国出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难得的收支盈余,仅1931年就进口白银4545万两。
为摆脱美元对本国货币的影响,英国、日本、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是一种货币制度,国家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央行需保持足够黄金储备支撑货币价值和流通。
当英国、日本、印度放弃金本位后,他们的货币不再用黄金定义,转向更灵活的货币政策,这暂缓了大萧条对这些国家的侵蚀,虽然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能促进商品出口。
西方阵营货币都遭到不同程度贬值,但中国货币银元开始升值,因为白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相对稳定。
中国货币升值使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变贵,在大萧条影响下,外国人没钱买中国货,导致我国商品出口锐减。
同时我国货币增值可以买到更多更便宜的进口商品,于是进口增加。
但这并非好事,使中国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出现巨大贸易逆差。
仅1932年,中国就进出口735万两白银。
到1933年,美国彻底放弃金本位制度后,中国银元价格越来越值钱,从1932年的19美分上升至33美分。
中国1932年出口总额仅占1930年的58%左右,巨大贸易逆差只能通过向外输送银元弥补。
白银如同血液,是给西方大萧条输送的新鲜血液,如果能够造血还好,但中国是银亏法国家,没有造血能力。
与中国相反,美国是白银生产大国。
1930年,美国资本控制全球白银产量的66%以及白银冶炼的77%。
但白银产值在美国经济中占比很低,甚至低于花生和土豆,因此美国政府最初不重视白银。
主要生产白银的西部七州却非常在意白银价值,这七个州的参议员自发形成白银集团,控制参议院七分之一的投票权。
自此,美国任何政策制定和发布都需经过白银集团核定。
大萧条直接影响白银集团利益,使白银价格从1928年的每盎司58美分下降至1932年的25美分。
白银集团开展抬升白银价格的游说活动,召开国际会议,要求政府按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和储备白银。
但这些活动在胡佛总统任上未取得效果。
1932年11月,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白银集团的民主党议员势力得到强化,开始向外输出白银政策,要求罗斯福发布白银收购法案。
该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
1935年6月19日法案发布后,至1935年6月30日,财政部共计收购2.94亿盎司白银,将白银价格推至81美分。
这对中国非常不公平,因为在国际上白银是商品,在中国却是实打实的货币。
这个法案相当于操纵中国货币,1935年春天,国际银价超过国内银价50%,只要将国内流通的银元运到国外就能纯赚差价。
这相当于把1000元人民币带出中国卖给美国,获得相当于1500元人民币的美元,再将这些美元带回中国换回人民币,如此循环套利。
这种模式吸引大量投机分子想方设法将中国银元运出。
到1935年11月,中国白银储备从6.02亿元直接降至2.8亿元,减少近一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凭常识就能预见:白银是中国主要基础货币,白银储备减少直接导致国内货币供应减少,市场上流通资金变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输入型通货紧缩。
由于市场上货币变少,民众购买力下降,商品和服务价格随之下跌。
物价下降导致企业收入和利润减少,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为降低成本,企业会降低工资或裁员,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减少后,企业和个人税收收入减少,政府财政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据数据统计,自白银法案实施以来,仅1935年上海就倒闭1065家工商企业,全国银行倒闭20家。
当时中国最大产业纺织业开工量减少60%,银元越来越少。
国民政府被迫考虑新对策,放弃银本位,实行现代化纸币制度。
但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货币变革必须依赖外部强权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否则不可能建立纸币信用,因为百姓不会相信民国政府发行的纸币能长期保持价值。
1935年,国民政府在权衡后,从美元、英镑、日元中选择美元作为绑定货币。
同年,日本在民国推行法币后进占华北。
到1936年,即法币启用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国民政府支出比收入多33%,形成财政赤字。
为应对这33%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开始增发货币。
1937年财政赤字危机不断加剧,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战争导致国民政府财政和对外军火采购刚性开支急剧增加,维持法币稳定所需的外汇进一步减少。
法币依托美元的外汇本位制度有一个明显缺陷:完全跟随外汇币种数量进行调控。
当中国商品出口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少时,国内美元数量减少,就会出现外汇数量难以保证国内货币供给,导致货币政策失灵。
当出口占比大时,则会将国民财富以铸币税形式拱手让给外币发行国,国内经济受国外市场掣肘。
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处于第一种状态,外汇储备因战争年年减少,外汇调控法币越来越乏力。
到1940年,全国总支出超过总收入的87%。
虽然财政赤字超标,但此时法币并未大幅贬值,原因在于英美仍在支持法币。
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在敌战区大量发行伪币,用这些伪币与百姓兑换法币,再拿法币到上海美国银行兑换外汇,然后到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物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从上海掠夺几十亿法币,没收美英在上海的资产,然后用这些法币与国民党交换物资,并大量发行伪币弥补敌战区财政赤字。
于是伪币币值开始猛烈下降,跌幅比法币还快。
流通纸币从1937年1月的13亿元扩张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的5569亿元。1937年100法币可买两头牛,1945年只能买一条鱼。
然而,这不是危机的终点,而是开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爆发派系斗争,货币调控和反调控成为各派系争夺资源的手段,庞大的财政消耗让国民党政府越来越失控。
1937年至1945年间,法币以比较温和的形式通胀。
从1945年开始,物价以每月30%的幅度递增。
面对日益崩溃的货币体系,国民党政府求助于美国,借贷4800万美元,用部分作为外汇储备稳定汇率,其余作为军费开支。
到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关键时期,国民党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军队作战能力和补给,4800万美元完全无法弥补国民党执政期间造成的赤字。
这种外汇本位货币体系仅四个月就崩溃了,原因在于通货膨胀速度太快,且国民党政府的财政策略和货币策略缺乏透明度。
导致国内外对国民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民众和投资者严重怀疑法币的可持续性和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
共产党能靠小米加步枪击溃国民党,靠的是五亿人民的支持。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时,国内战争仍在继续。
仅1949年,直接用于部队的军费开支就占总支出的60%,而且新政权全盘接受旧军队和旧政府人员,军政人数达700万人。
新政权接手后发现,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压力比国民政府时期有增无减。财政赤字虽比国民党时期下降,仍高达70%。
为保证财政开支,只能继续增发货币维持城市运转。国民党在离开大陆时,带走国库所有黄金和外汇。
根据1990年《人民日报》刊登的研究结果,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分三批实际运往台湾的黄金共计138吨,银元1520万元。
其中仅1948年年底,蒋介石就将中央银行库存的黄金外汇共计5亿美元全部运往台湾。
当共产党解放上海后,中央银行国库仅剩黄金6180两,银元150万枚。
因此,在没有硬通货为基础的前提下大量增发货币,必然导致以人民币衡量的物价出现灾难性暴涨。
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先后发生四次大的物价波动,最高波动达85.4倍。
导致物价暴涨的原因还在于危机压力下,私人资本会顺周期做空。
这些人预估价格下跌时卖出资产,在价格跌到谷底时再买回资产获利,这种行为增加市场不稳定性,导致物价升高,还将实体经济转为投机经济。
在危机中,私人资本把投入制造业、工业、农业的钱抽回,投入到房地产、股票和期货等投机活动中,因为危机中投机经济的回报可能更高。
而此时人民币才发行一年,如何在一片生产萧条、投机活跃的地基上建立起经济基础坚实的大楼?这是国民政府付出政权失败的代价也没有解决的问题。
新生的中国政府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请看下回分解:共产党如何破解纸币危机。
来源:财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