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庆高光时刻|因抓鸭子爆火的农二代卜逸阳,又整新活儿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07:01 1

摘要:当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的喜悦里,藏着无数个“我的高光时刻”。平凡的岗位、琐碎的日常,他们的热爱很燃,坚持更燃。复刻铁路杭州站的“模”法师,用指尖的微缩世界呈现中国速度的澎湃;上虞“伞叔”在伞骨间撑起烟火气,也满足和抚慰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愿和情绪;科技游导游奔

当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的喜悦里,藏着无数个“我的高光时刻”。

平凡的岗位、琐碎的日常,他们的热爱很燃,坚持更燃。

复刻铁路杭州站的“模”法师,用指尖的微缩世界呈现中国速度的澎湃;上虞“伞叔”在伞骨间撑起烟火气,也满足和抚慰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愿和情绪;科技游导游奔走推介“杭州新特产”,为传统文旅注入数字时代的活力;快递员父亲带着儿子在送快递途中的一顿团圆饭,诠释“月圆人圆”的朴素意义;因抓鸭子爆火的“农二代”,让农场在年轻人的操盘下长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普通人的高光,不在舞台中央,而在生活现场;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长久的燃烧。

他们的“国庆高光时刻”里,有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有坚守与创新的交融,更有普通人最真实的获得感。

正午的阳光洒在杭州萧山一片开阔的稻田上,95后农二代卜逸阳头戴草帽、穿着长靴,深一脚浅一脚地扎进田里看虫害情况。

这个因全网寻找民间抓鸭人和毛豆摘手而多次走红的女孩,从这些看似窘迫的事件中,寻找机会,抓住流量,如今把自家农场打理得有声有色。

今年,她家的稻田添了新面积,头季稻破了新纪录,直播间里多了新订单,父亲渐渐放手让她自己干,传统农场在年轻人的操盘下,长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水稻田藏新目标,她要挑战“浙江农业之最”

10月4日,小卜早早来到农场,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大批游客。

“国庆中秋假期到了,很多人来吃农家菜。”小卜说,假期主要忙着接待农家乐的游客,国庆一过,不仅要忙秋收,还有不少来农场的研学团队。

她身旁这片田比去年“胖”了一圈,新增200多亩,增幅约10%。

更让小卜上心的,是冲击“浙江农业之最”再生稻高产纪录。

小卜在稻田看虫害情况。记者 金檬 摄

“上半年,我们再生稻攻关田实测头季稻最高亩产达832.33公斤,平均亩产达801.26公斤,打破了萧山区纪录。”小卜告诉记者,农场与中国水稻所、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合作,从育秧、插秧到施肥、灌排水,每个环节都经过精细测算。没想到七八月的台风和降雨给第二季水稻带来了影响,“最终能否打破省纪录,还要等两季总产量出来才能判定。”

今年天气多变,但小卜在管理农场上又增加了经验值。

“都说做农业的是靠天吃饭,因为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有些变幻莫测。”她说。

4月育秧时,室外小拱棚育秧受到低温影响,水稻得了青枯病。

小卜请教专家,问了一圈资深农户,又自己一遍遍摸索,调整了灌排水方式。

“晴天日照温度高,秧苗蒸腾耗水大,需要早早在沟里放满水,才能及时灌水上盘。夜间要排水为根系增氧,让土温回升。”

聊起做农场的这些年,小卜说自己“成长不少”:手里攥着无人机操作证,计划一两年后评中级农艺师。“以前遇事会慌,现在知道找办法,团队也越来越默契。”

因抓鸭事件爆火的稻田鸭,今年有了新销路

“鸭子抓到一只归你,抓到两只和农场对半分!”

去年,小卜家放养的一批媒鸭没有及时剪掉翅膀上的羽毛,飞上了天,不仅抓不住,还将影响即将播种的早稻苗。小卜急中生智,在网上发布一纸“抓鸭悬赏令”,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抓鸭人赶赴而来,她家农场也因此一夜走红。

“有了去年的教训,今年鸭子剪羽格外注意,肯定不会再犯那样的错误了。”小卜说,也有人向她提议,可以再搞一波抓鸭子体验,“但对我们来说,损失是更大的,我们肯定不会那么做。”

小卜和稻田鸭。记者 金檬 摄

抓鸭子事件的流量过去后,小卜家农场不仅被更多人知道,也积累了很多老顾客。

“我家稻田鸭打出了知名度!”小卜说,很多吃过我家稻田鸭的人觉得好,就会回头来买,起码有几十人。“现在我们在卖的鸭子都养了2年了,品质过硬。”

让小卜颇为骄傲的是,今年她家农场评上了萧山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吸引着农业专业学生前来实习,目前已经有好几名学生来此,学习智能化农机的操作。

今年7月,农场里的稻田鸭也因此搭上了“直播快车”。

一家直播公司看中了稻田鸭,主动找到小卜合作,“我们一起合作孵化了一支直播团队,几个年轻人拍乡野生活短视频,并直播带货。”

半个月后,第二支直播团队又组建起来,同样也是带货稻田鸭。“靠自然流量,每天就能卖20~50单。”小卜说,直播为稻田鸭的销售拓展了一条新渠道,也招引了更多青年入乡从事“三农”工作。

“欢迎更多年轻人加入,无论是操作无人机、做直播,还是参与养殖管理,农业都需要新鲜血液。”小卜说,农业不是“老掉牙”的行业,年轻人来做,能玩出很多新花样。

“年轻人种田,一样能种出好光景”

如今的农场,不只是种地、卖货的地方,还成了市民体验田园生活的好去处。

小卜专门腾出场地做研学:学生们下田割水稻,在多媒体教室里听老师讲水稻生长周期,甚至能近距离观察智能化农机怎么工作。

“现在和第三方合作,接下来想开发点差异化课程,比如结合无人机、生态种植这些前沿技术,让孩子们觉得农业不‘土’。”

小卜走在稻田上。记者 金檬 摄

小卜的农家乐也做得有声有色,假期常接待20人左右的小团队,最多能容纳上百人,餐桌上的蔬菜、鸭肉、水产品都来自农场,“客人说吃的是‘小时候的味道’,听着就开心”。

小卜接手父亲农场的决定始于4年前。学习英语专业的她大学毕业,手握英国几所大学的offer,准备进一步留学深造。一次暑期实践,她来到父亲的农场,决定帮父亲改造农场。

会后悔当时的决定吗?采访中,记者又抛出了这个问题。小卜摇摇头,说现在的自己反而更坚定。

“每一株水稻生命力的反馈,见证了我踏实的每一步。”小卜说,现在她还能帮助周边的农户,为他们提供农技方面的指导,“成就感爆棚”。

今年,她家农场周边还有年轻人返乡开起了“稻田咖啡”,青春气息越来越浓。

站在稻田边,风里飘着稻花香,小卜笑着说:“接下来想把农文旅融合做得更实,让更多人爱上这片田,也让大家看到,年轻人种田,一样能种出好光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