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在深圳地铁站,看到工作人员戴了一副黑框眼镜,对着乘客的身份证扫了一眼,不到2秒就完成了身份核验,比以前翻证件快太多了!后来才知道,这是本地企业做的AI智能眼镜,现在已经用到交通、政务这些高频场景里。这事儿突然让我意识到,AI眼镜早就不是“PPT产品”,而
前几天在深圳地铁站,看到工作人员戴了一副黑框眼镜,对着乘客的身份证扫了一眼,不到2秒就完成了身份核验,比以前翻证件快太多了!后来才知道,这是本地企业做的AI智能眼镜,现在已经用到交通、政务这些高频场景里。这事儿突然让我意识到,AI眼镜早就不是“PPT产品”,而是真真切切落地了,连市场数据都在说话——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同比暴涨62%,国内更是卖了275万台,同比涨了107%,直接冲到全球第一。
政策端也在给这个赛道“加燃料”,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里,明确把智能眼镜列为“新一代智能终端”重点扶持;上海对消费级AI眼镜按售价补15%,最高补500元;珠海更直接,设了3亿产业基金,还建了智能硬件产业园。这么多利好堆在一起,联创电子、科大讯飞、佳禾智能、歌尔股份这四家企业,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但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同场赛跑”,有的守着上游核心零件,有的靠技术做方案,有的专做代工量产,谁的潜力更实在,得先把它们在产业链里的“角色”掰清楚。
先看联创电子,它是典型的“上游卖水人”,专攻AI眼镜的“眼睛”——光学镜头和影像模组。别小看这零件,AI眼镜要做识别、拍视频,全靠光学部件的精度。联创的非球面玻璃镜片透光率能到99.9%,刚好能支持5-7米的远距离车牌识别,之前西湖景区交警用的眼镜,光学方案就跟它高度适配。现在它不仅给国内头部安防企业做定制化配件,还在往消费级市场延伸,比如给儿童AI眼镜做超轻镜头,重量比行业平均水平轻20%。2025年上半年,它的智能光学业务收入同比涨了45%,订单排到了明年一季度,这种“卖核心零件”的模式,好处是不用愁市场——不管谁家做AI眼镜,只要需要高清识别,都得用光学模组,相当于“旱涝保收”。
再看科大讯飞,走的是“技术赋能”路线,核心底气是星火大模型。它的AI眼镜不只是“能看能听”,更像个“随身智能助手”:录1080P视频时能自动打字幕,支持80多种语言实时翻译,开远程会还能自动生成纪要。设计上也贴心,用骨传导+定向扬声器,就算在嘈杂的菜市场,通话声音也不会被旁人听到。最绝的是交互,融合了手势识别和眼动追踪,逛博物馆时盯着展品3秒,就能自动播放讲解;学英语时指着单词,眼镜直接读发音、给例句。2025年8月它还放了个大招,发布“智能体中心架构”,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接入,现在已经有20多个场景落地,比如英语陪练、景区导览、工业巡检。这种“算法+场景”的模式,核心是“靠技术粘住用户”,毕竟AI眼镜的竞争到最后,拼的就是谁的交互更顺手、功能更实用。
佳禾智能则是“代工龙头”,最硬的标签是“华为AI眼镜独家代工厂”。它主导开发的华为Eyewear 2,集成了光波导显示模组,支持6DoF空间定位,戴着走路时看导航,画面不会晃;还能连华为手机,接电话、听音乐不用掏手机。2025年这款眼镜预计出货超100万台,占华为智能眼镜总出货量的60%以上。佳禾的优势是“跟大客户绑得紧”,东莞松山湖基地直接挨着华为研发中心,新品研发周期比行业平均缩短30%;2024年还新增了500万副智慧眼镜产能,专门给华为做配套。更让人在意的是,它悄悄布局了脑电波采集技术,现在已经给华为的脑机接口耳机做代工,相当于“押注下一代智能硬件”,这种“绑定巨头+提前布局”的模式,短期业绩稳,长期也有盼头。
最后是歌尔股份,它是“ODM全能选手”——不只是简单代工,还能从设计到生产给全套方案。比如它推出的“Mulan 2”参考设计,重量控制在45克,比行业平均轻15%,还集成了微型投影仪,能把画面投在墙上当小屏幕用。现在它给Meta、索尼做AI眼镜代工,2025年上半年智能硬件业务收入同比涨了38%,出货量占全球消费级AI眼镜的25%。歌尔的优势是“量产能力强”,青岛基地有10条智能眼镜生产线,日产能超5万台,还能做防水、防摔这些定制化测试;更关键的是它“全链条布局”,从光学模组到电池、扬声器,自己能搞定80%的零件,成本比同行低10%-15%。这种“全方案+低成本”的模式,在消费级市场特别吃香,毕竟量产能力直接决定谁能抢占先机。
其实这四家的潜力,本质是AI眼镜赛道“不同阶段的需求”:现在行业还在“扩量期”,联创的核心零件、歌尔的量产能力、佳禾的巨头绑定,都是“稳赚当下”的;而讯飞的技术赋能,是“赌未来”——等AI眼镜从“工具”变成“必需品”,拼的就是谁的智能体验更强。但不管哪种模式,都绕不开两个核心:一是“能不能解决真需求”,比如联创的镜头解决“识别不准”,讯飞的算法解决“交互麻烦”;二是“能不能跟着行业走”,现在AI眼镜从消费端往行业端渗透,政务、安防、工业这些场景的需求比消费端更稳定,谁先抓住这些场景,谁的底气就更足。
可能有人会问,普通人怎么看懂这些企业的潜力?其实不用看复杂的财报数据,就看两个点:一是“它的东西有没有人抢着要”,比如联创的订单排期、佳禾的华为代工占比;二是“它有没有别人拿不走的本事”,比如讯飞的大模型、歌尔的量产能力。AI眼镜现在就像2010年的智能手机,谁能在“核心能力”上扎得深,谁就能在未来的爆发期里占住位。
你平时有没有见过AI眼镜的实际应用?你觉得这四家企业里,是“卖核心零件”的联创更稳,还是“靠技术”的讯飞更有奔头?或者你看好“绑定巨头”的佳禾、“做全方案”的歌尔?不妨在评论区聊一聊,看看大家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我是季秋,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