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 | 【小苏说·家乡水】“智”水有方 千年运河“潮”起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4 17:06 1

摘要:千年水韵,润泽江苏。在这片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终与为民的初心交相辉映。一代代奋斗者以水为笔、以民为本,将安澜兴水、生态惠民的时代华章,深深写入江苏大地的壮阔图景。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

千年水韵,润泽江苏。在这片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终与为民的初心交相辉映。一代代奋斗者以水为笔、以民为本,将安澜兴水、生态惠民的时代华章,深深写入江苏大地的壮阔图景。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小苏说·家乡水》系列公开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在行走水脉、读懂家乡中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金秋国庆,江南水乡迎来年度客流高峰。与人潮一起奔涌的,还有一条流淌三千余年的古老水道——伯渎河。作为无锡新吴区的中心景观轴,这条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近年来经系统治理与活化更新,已蜕变为一条流动的生态长廊。如今,它正以鲜活的姿态,在游人的笑语中舒展着古韵今风的魅力。

video

伯渎河全长24.4公里。相传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奔吴,在梅里兴建勾吴古国时,为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率领百姓开挖了伯渎河,使之成为江南地区最早的人工运河。三千多年来,它不仅是吴地文明的摇篮,更承担了航运通商、灌溉防洪等重任,被当地人视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苏南乡镇企业兴起,上百家工厂沿河而建,工业污水直排致使伯渎河水质一度恶化至劣Ⅳ类,部分河段黑臭难闻。古老的“母亲河”陷入了发展带来的阵痛。

转变,始于一场系统而智慧的治理。 伯渎河的综合整治工程自2015年启动,核心在于“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生态修复”。2019年,新吴区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系统性融合水生态修复与城市功能。2025年,治理重点转向流域“微循环”,启动43条支河支浜修复工程,全面提升全流域生态健康。

如今,行走在伯渎河畔,蜿蜒的绿道、澄澈的水面与错落的岸线景观,共同勾勒出“水—岸—绿”三位一体的生态长廊。部分河段透明度超过一米,重现“清水见草、鱼行若空”的江南水景。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精准的系统工程。”无锡新吴区排水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任靖雯介绍,“种草需根据水流、底泥科学配比;鱼类也要按生态位分层投放,连同浮游生物共同构建完整食物链,从而提升水体免疫力。”这些生态理念,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

目前,在水生态修复工程中还应用了高性能海绵型生物膜等“黑科技”,为微生物提供了高效载体;智慧化监控设备则如同“千里眼”与“智慧脑”,实现了从传统治理到智慧管控的跨越。

智慧治水,交出了一份清澈的答卷。这条流淌了三千多年的运河,以清波绿岸的新生姿态,完成了从工业通道到城市生态廊道的华丽转身。

伯渎河整治过程中,难题并不只在水里——河沿岸围墙林立、绿地破碎、慢行断点多。 “当时不少居民房子贴着河建,大家背水而居。”无锡新吴区建管中心总师办副部长林萍介绍,居民无法充分享受到生态廊道建设的成果,“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对沿河绿地进行系统性整治。”

为了退让绿地,项目组与社区反复沟通:安全如何保障、老树能否保留、公共绿地怎样还给大家,逐一讨论解决方案。“我们与当地社区和居民共同商量办法,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林萍介绍,“沿河荒废的绿地,如今变成了连片公共绿地。”

近三年来,沿伯渎河先后贯通近20公里滨水绿道,新建11座人行景观桥,彻底打通多处因工业阻隔形成的历史“断点”,成功串联起沿线十余个社区与多个公共空间,惠及约10万居民。如今,“推窗见绿,出门亲水”已成为沿岸百姓的日常写照。

在伯渎河边居住了几十年的毛阿姨感慨地说:“以前河边全是厂房,气味重,我们散步都要绕道走。现在大变样了,水清了,有了步道、花园,每天带孙子来玩,就像我们的后花园一样。”

“到今年年底,我们在伯渎河边建成连续的带状绿地超过80万平米,伯渎河与古运河慢行系统将全面贯通,居民可以沿河从古运河走到梅里古镇。”林萍介绍。

一条翠带沿河铺展,休闲驿站、无障碍设施、智能照明与导览系统相继完善,构建出全龄友好、安全舒适的休憩网络。伯渎河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民生设施,为沿线持续注入活力。就连高架桥下的“灰空间”,也通过创意更新变身成深受欢迎的文体公园与儿童游乐场,真正实现了“空间活化、功能复合”。

现在的伯渎河,不再只是一条古老的航运河道,更成为融合生态屏障、休闲廊道与城市客厅于一体的绿色纽带,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千年伯渎,源远流长,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人文长卷,沿河重要节点的古桥古迹、古镇街区也因水重生。

沿岸的“江南第一古镇”梅里,保留了泰伯庙等众多文物古建。近年来,梅里古镇通过环境整治和业态升级,年均游客量达2200万人次,成为享誉长三角的文旅名片。2024年,泰伯庙会随“中国传统春节社会实践”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春节期间,“泰伯庙会民俗巡游”以“世界非遗”为亮点,将民俗巡游与国风快闪、外宾互动深度融合,让传统节日焕发世界级影响力。作为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之一,无锡梅里古镇以其独特的水韵江南风貌惊艳亮相。这一切正是伯渎河千年文脉在新时代迸发的青春活力。

除了文旅观光,伯渎河流域的非遗技艺和创意产业也蓬勃兴起,形成了文脉延续与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在梅村街道,一代代民间艺人制作二胡的手工绝活享誉全国。梅村二胡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从传统作坊发展为融合制作展示、试音体验、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文旅新业态。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国潮”非遗走向世界的起点。

从古老的航运通道,到今日的清波绿廊,伯渎河的变迁,恰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焕新之旅。这堂生动的“运河公开课”清晰诠释着,它不仅是水脉,更是文脉;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活——一幅“水清岸绿、城河共荣”的江南画卷,正从容铺展,流向远方。

编辑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张泉泉

设计 | 唐诗韵

来源:河川文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