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来源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为保护隐私,文中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内容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也不构成对大众观点的概括或解读。
本文来源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为保护隐私,文中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内容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也不构成对大众观点的概括或解读。
每当电视里播放那些讲述知青上山下乡岁月的剧集,看到屏幕上知青们挥洒汗水、抒发感慨的画面,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后代,总会忍不住陷入深深的思索。从小听着父辈祖辈讲述过去农村生活的艰辛,再对比剧里知青们的经历,一个疑问在我心中盘旋许久:知青真的比纯农民更苦吗?
0 1
记得小时候,夏夜的庭院里,祖母总会摇着蒲扇,给我讲起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日子。那时,土地里的产出是全家唯一的希望,一年四季,从春播到秋收,再到冬日的积肥、修缮农具,农民们就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
我五六岁时,就跟着大人们冬天去田埂上拾柴火、搂树叶,只为了能让祖母在做饭时多添一把火;春天天不亮就背着小竹筐去割草,要么喂家里的猪羊,要么拿去生产队换点微薄的工分。夏天 “三抢” 时节,太阳炙烤着大地,田地里的温度能让人喘不过气,我也得跟着父母一起下田插秧,小小的手掌被泥水浸泡得发白起皱。祖母常说:“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在农村,十岁的孩子就已经被当作半个劳力,必须为家庭生计出力。冬天里,脚手被冻裂是常有的事,那些裂口又红又长,大人们都说像小孩的嘴,疼得钻心,可即便这样,第二天该下地干活还是得下地。
02
再看看知青们的到来。他们从城市出发时,是锣鼓喧天、披红戴花,乡亲们夹道欢送;到了村里,又是彩旗招展、鞭炮齐鸣,大队干部带着社员们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他们。公社干部提前好几次召开社员大会,反复叮嘱大家要尊重、善待这些城市来的娃娃。生产队还专门组织棒劳力为知青们建新屋、粉新房,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知青点。我们村的知青点,不仅房屋宽敞,还配足了细粮白面。我母亲因为根正苗红,被选去给知青点做饭,我常常借着陪母亲的机会,眼巴巴地盼着能吃到一点知青们剩下的米饭和馒头。要知道,在我们家,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勉强吃上几顿白面馍,平时顿顿都是掺着野菜的粗粮,能吃饱就已经是最大的奢望了。
在政治上,知青们更是有着农民难以企及的优势。“知青” 这个名字在当时无比响亮,是光荣的象征。他们在农村,评奖评先、入党提干、招工参军都享有优先权,只要稍微做出点成绩,就有可能成为公社甚至县、地区的劳模,有的还能走上领导岗位,就像邢燕子、董加耕、侯隽那样,成为人人羡慕的榜样。可农村的回乡知识青年呢?他们读完初高中回到村里,只能灰溜溜地贴着墙根走,没人关注他们的理想和抱负,更没有哪一级组织专门为他们召开表彰会、提供政策优惠。同样是年轻人,同样在农村奋斗,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
经济上,知青们的条件也远优于农民。就像电视剧《知青》里演的,北大荒的知青还有工资,这样的待遇对农民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农民们一年到头在地里辛勤劳作,挣得的工分换算成收入后,往往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更别提其他的开销了。
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知青们也有着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知青之间可以自由恋爱、结婚,还会被称赞为立志 “扎根农村”;知青与农村的姑娘恋爱、结婚,也会被当作 “热爱农村” 的典型受到表彰。可农村青年如果和下乡的女知青恋爱、结婚,就会被人嘲笑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且,很多下乡的男知青在有机会回城时,就会抛下在农村的爱人,留下一个个令人叹息的故事,就像电视剧《孽债》里描绘的那样。
03
不可否认,有些知青在农村确实付出了努力,也经历了一些困难,他们中间也有不少善良、正直的人,农民们也记得他们为农村做过的好事。但也有一些知青,仗着自己的身份,在农忙时故意装病偷懒,一到过节就急着返城,甚至还会和基层干部吵架、跟农民发生冲突。
这么多年过去了,总是有人不断讲述知青当年的 “苦难”,仿佛他们是那个年代最不幸的人。可他们忘了,他们只是当了几年 “临时农民”,等到政策变化,大多都能回到城市,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而农民呢?祖祖辈辈都在土地上劳作,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只能坚守在农村,他们的苦难持续了一代又一代。
知青比 “纯农民” 还要受苦吗?恕我愚钝,我想来想去几昼夜,得出的结论是:知青只不过是当了几年 “临时农民” 罢了,远远没有农民在那个年代吃的苦多、受的罪大。希望那些总在诉说知青苦难的人,能多看看当年农民们的生活,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经历,忽略了农民们更深重的艰辛。毕竟,真正的苦难,从来都不是只属于某一个群体。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觉得知青比纯农民更苦吗?欢迎在文末下方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来源:当前未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