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可很多人还没从杨某媛和肖同学的图书馆风波中抽身。明明两人之间的事情,总有人把它搅成网络大事件,最后搞得学校背锅,无数网友参与站队。不管事件本身是不是那么严重,最终是网络把矛盾推到了顶峰,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
事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可很多人还没从杨某媛和肖同学的图书馆风波中抽身。明明两人之间的事情,总有人把它搅成网络大事件,最后搞得学校背锅,无数网友参与站队。不管事件本身是不是那么严重,最终是网络把矛盾推到了顶峰,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
两人闹出的事情早该结束,但杨某选择在网上开麦,不断给自己贴“受害者”标签。更夸张的是,杨某竟然还有铁杆粉丝帮她带节奏,这人不仅造谣,还硬把肖同学说成是“有背景的大家族”,各种莫名其妙的信息全往他身上安。其实,从一开始,很多人就看破了这个账号的蹊跷。
这个“粉丝”账号建了七年,只发过三十多条动态,平时几乎不冒泡;可就在杨某庭审前一个月突然活跃,变成城市猎人式的账号,紧跟杨某的说辞,疯狂给肖同学抹黑。不少人专门去追问细节,比如肖同学的高中哪里,他每次都顾左右而言他,让人很怀疑本人背后是不是有人操作。
“关键节点上,那个粉丝账号被封禁了,曾经的内容全都清空,只剩下一串数字。”
这事出来之后,大家都觉得挺舒坦。毕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再怎么操作舆论,迟早也得面对后果。封号其实是一次信号,不是谁都能在网上胡编乱造而全身而退。
如果你记得一开始的走向,会发觉舆论是由杨某主动引爆,她一边哭诉一边把肖同学推到风口浪尖。大家习惯先相信哭得最厉害的人,于是肖同学几乎被全网批评。按理说遇到这种纠纷,最直接办法是报警,而不是轮流让对方写道歉书,然后上网发酵,这种操作让整个事件越来越复杂。
等案件庭审那天,事情彻底反转。现场视频足足拍了两个小时,还有肖母举证,才让网友明白,“原来自己一开始站错了队”。那天之后,一些博主专门录视频为自己的言论道歉,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整个过程。这种大规模认错在网络上其实很少见,也让大家反思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偏见有多难纠正。
有意思的是,总有一批人无论证据如何变化,就是不愿承认真实情况。他们继续制造新的话题,把黑说成白,把白说成黑,在意的不是事实,是情绪和阵营。杨某最核心的那批支持者,在账号被封之后就彻底消失了,但这股风气其实没有完全散去,很多人只是换了个账号或者平台继续煽动讨论。
“网络里的‘真相’很容易变,更容易迷路。”
最明显表现就是有些人只看热闹不管事实,有些人觉得自己先站队就是安全,有归属感就够,而不是关心对错。这种“先情绪后调查”的本能,让案件复杂度飞速增长,也让真正的受害者更加难以还原真相。
仔细想想,这场舆论风波跟你我都有关系。谁都可能被带跑偏,被情绪支配,被网络气氛推着站队。但最终发现,当初那么有底气表达观点,到最后其实连证据都没搞清楚。这次事件是一堂课,“别太快站队,别越线造谣”,否则终究要承担后果。不只是被禁言,更有可能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事件现在算是告一段落了,杨某也开始收着过生活,不敢再用之前的方式发声,只剩零碎动态存在网络里。网友虽然逐渐回归平静,这段闹剧留下的不只是账号消失,还有如何在网络时代辨真假、多角度看问题的警示。下次遇到类似舆论漩涡,也许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不急着定性和站队,这是普通人能给自己的最大安全感。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