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2)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03:06 1

摘要:段留生,男,1969年9月生,汉族,山东东明人,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为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1)》(以姓氏拼音为序)。

段留生,男,1969年9月生,汉族,山东东明人,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为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199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莱阳农学院作物专业,1997年7月参加工作,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后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起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2004年晋升教授,2019年任北京农学院副校长,2023年5月任现职。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4项,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生物调节剂冠菌素”项目获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部。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激素生理与化学控制、生物调节剂作用机理,兼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范国强,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禹州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2017、2021、2023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河南省高等农业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探索了林学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优化途径,为培养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林业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方面,承担了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达400多学时。 通过大量的探索,和同事们一起总结出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经验。他独立指导的8名硕士研究生均考上了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先后获得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省管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百名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2012年范国强当选为河南省“中原学者”、2016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9年9月5日,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2020年11月3日,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2023年5月,荣获2022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

提名人:吴义强院士。

冯仲科,1962年5月20日出生,汉族,甘肃灵台人,民革党员,农业工程管理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空间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西安矿业学院测量系测绘工程专业,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7月—1997年9月先后任教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测量系、北京科技大学首钢工学院土建系;1983年8月—1987年7月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1987年7月—1988年11月任首钢工学院土建系助教;1988年12月—1993年11月任首钢工学院土建系讲师;1993年12月—1997年7月任首钢工学院土建系副教授;1997年8月—-1999年12月任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2000年1月任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1997年9月—2002年12月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期间在职攻读并获得森林GPS应用研究博士学位;2006年获聘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选”,另获聘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获选为“北京市科技百名领军人才”;2017年获选为“青海省高端人才创新国家级领军人才”;2018年获选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冯仲科主要从事特种环境精准测量、林业3S技术应用、精准林业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SCI、EI等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得授权专利7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63件,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

提名人:杜官本院士。

韩烈保,男,湖北省钟祥市人,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研究所所长暨草学学科负责人、带头人和创建人,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草坪学会主席,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场地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底作为人才由中国农业大学引进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工作,1999年初创立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并被任命为所长和学科带头人。2000年初被破格聘为教授,同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草业科学学科2001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草业科学本科生, 1999年开始招收草坪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9月开始招收草坪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在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情况下直接获得了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以来主持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863重大专项、美国USGA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先后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1999年主持编写了草坪学系列专著《草坪全景》,共11部,320余万字。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

提名人:薛长湖院士。

韩振海,男,1963年4月生,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重点聚焦苹果种质创新及遗传育种。其团队在苹果属演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系统解析苹果属5600万年的演化轨迹并构建首个图形泛基因组 。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256篇,授权专利16项。在苹果缺铁应答机制研究方面,2024年发现MdABR1基因等位特异性表达调控铁吸收的新路径。曾入选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名单,并通过科技扶贫助力陕西等地果农增收。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何建国,男,1962年8月生,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渔业协会罗氏沼虾产业分会专家顾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研究方向为水生经济动物病害控制。参与编辑作品有《水生生物学报》、《海洋科学》和《水产学报》。

198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12月获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11月晋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6年6月获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对虾病毒病综合控制研究、虹彩病毒致病机理及控制技术、鱼类重要病原虹彩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疫苗的研发、水产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分别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论文9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其中获授权10项。

提名人:侯水生院士。

何兴元

何兴元,男,满族,1962年9月生,辽宁义县人,中共党员,生态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兼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

198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林学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作,1997年获该所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08年至2020年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 。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城市森林及区域生态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等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出版《应用生态学》《沈阳城市森林》《东北生态变化评估》等专著6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曾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2023年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何中虎

何中虎,1963年7月生于陕西蒲城高阳镇,中共党员,1989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兼任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推动中巴种质资源合作交流,与全球主要小麦生产国的科研和教学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1980-198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业,1990年起先后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及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任职,曾多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农发基金会(IFAD)聘为农学家,二十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做特邀发言或项目评估。

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创建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并制定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育成中优9507、中麦175等小麦品种,引进CIMMYT小麦种质资源1.2万份。担任《Molecular Breeding》等期刊编委,发表SCI论文90篇,出版《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等专著7部。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9年当选美国作物学会Fellow。2010年获光华科技奖,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审候选人。2023年参与录制央视《开讲啦》节目,分享小麦品质研究成果。

提名人:刘旭院士。

黄华孙

黄华孙,男,1963年7月生,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所长(副局级),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橡胶树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研究,主持选育的"热研7-33-97"等新品种突破耐寒抗风高产技术瓶颈,推动海南、广东植胶区产量提升超20%。其团队建立的橡胶树体胚苗规模化生产线实现全球首创,使组培苗提前1年开割并增产20%。截至2024年,带领团队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推动我国天然橡胶年产量从17.3万吨增至85.6万吨。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黄丽丽

黄丽丽,女,汉族,1961年4月生,陕西周至人,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10月—1982年6月就读于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2年6月—1985年10月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85年11月—1997年10月历任西北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年9月—1991年6月就读于西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年11月—2000年2月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研修;2000年3月—2001年11月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2001年8月—2001年11月任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访问教授;2001年12月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7月—2004年9月任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访问教授;2005年8月—2005年10月任德国联邦农业科学院访问教授;2007年5月—2007年10月任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6月—2017年7月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1月—2016年2月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教授;2019年4月—2019年7月任德国霍恩海姆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黄丽丽主要从事果树重大病害防控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提名人:朱有勇院士。

兰思仕

兰思仁,男,畲族,1963年9月出生,福建上杭人,中共党员,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福建省科协副主席。

长期从事林业、园林、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世界观赏用野生兰彩色图鉴》、《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红豆树研究》、《福建野生兰科植物》和《邮票上的兰花》等著作17部,先后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Acta Horticulturae、Phytotax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多篇。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2022年12月,入选“首届种业科学家”名单。2023年1月,获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雷振生

雷振生,男,1962年4月生,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原学者,主要从事小麦品质育种研究。

1985年获南京农业大学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培养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主任(1996-2007)、副所长(2007-2019),2019年2月起任所长。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30余项,育成郑麦366、郑麦379等27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15个,累计应用面积超3亿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

雷振生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麦谷蛋白亚基分子标记并用于辅助育种,发现DNA甲基化调控小麦面筋品质的机制。主持育成的郑麦366累计推广超1亿亩,郑麦379连续四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品种。2023年其“小麦优质高产亲本材料创制与郑麦379等品种选育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研发的郑麦136在抗逆性和产量方面表现突出。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爱科

李爱科,男,汉族,1963年2月生,现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3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专业博士学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饲料分会会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副理事长,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新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Food & Agricultural Immuonology》杂志副主编;《动物营养学报》及《Animal Nutrition》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他长期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粮油营养与安全领域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9件;发表论文220篇;出版著作12部,为国家出版基金专著《中国蛋白质饲料资源》及《饲用抗生素替代品》主编。主持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饲用抗生素及其替代产品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获2011年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主持的“发酵饲料产业化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7年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昌珠

李昌珠,男,1963年生,农学博士,湖南省林科院研究员(二级),兼任国家林业局油茶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南省生物柴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核心专家,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先后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和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修于捷克果树所(1999)和湖南医科大学(2016)。现任湖南林业科学院党委委员、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南方木本油料利用科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林协会木本油料分会会长和南方木本油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等职务。

是国内最早从事能源植物和生物柴油研究专家之一,先后主持、副主持和参与了近20项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计划、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和国家林业局948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有10项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3等奖;申请专利7项,获国家专利1项;选育良种7个,制定行业标准2项,已经鉴定成果待报奖成果4项。在国内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生物柴油和经济林专著2部,获得专利2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培养硕士、博士生6名。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道亮

李道亮,男,博士,生于1971年2月,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兼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国际杂志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主编,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等职。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欧盟框架计划和horizon2020计划项目等40余项,积极开展了养殖水质传感器、水产养殖优化调控模型、水产养殖智能装备研究;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7项,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科协先进科技工作者,农业物联网首席科普专家称号等荣誉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栏目《践行初心使命·李道亮》播出。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付广

李付广,1966年8月生,河南延津人,中共党员,植物生物工程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付广于1989年获得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2000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年—2002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年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4年—2012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12月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2016年起任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7月任郑州大学农学院院长;201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付广长期从事棉花转基因、体细胞胚胎再生机理研究和抗逆基因发掘和功能验证等工作。先后培育出中棉所41、中棉所45、中棉所47、中棉所50、中棉所60、中棉所70等不同生态类型的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32个,转基因种质材料经中国国育种家进一步引用,又衍生新品种20多个;培育的各类抗虫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48项目、河南省重大专项、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等课题或项目11项。已申请国际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专利5项。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