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洪文,男,汉族,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世界水土保持学会(WASWC)终身会员,国际土壤耕作组织(ISTRO)会员,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ASABE)会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2)》(以姓氏拼音为序)。
李洪文,男,汉族,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世界水土保持学会(WASWC)终身会员,国际土壤耕作组织(ISTRO)会员,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ASABE)会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2008年受聘为《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专辑“Soil Tillage in China”的特邀主编之一。 2021年5月28日,任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成员。 2024年3月28日,任北京市秸秆综合利用专家组成员。2015、 2021、2023年三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一完成人3项,第三完成人1项)。或者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5项为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专利80多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技新星,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科技发展贡献奖,中国农学会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第九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提名人:罗锡文院士。
李建生,男,1954年10月生,博士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专注于通过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提升玉米产量、抗性及品质。培育玉米新品种45个,获发明专利1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创新团队奖1项。主持编撰《玉米育种学(第3版)》等学术著作。2024年起,带领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团队指导海南吉阳区发展鲜食玉米种植,打造“大茅玉米”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金银99”超甜玉米选育),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4年,“华玉4号”玉米选育)。
提名人:张献龙院士、孙其信院士。
李奎,男,1963年5月生,湖北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标记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1984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历任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2021年起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
李奎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重点项目,培育出鄂青一号、蓝思白猪等新品种。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美国专利3项。2012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曾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主编《家畜基因组编辑》专著,系统阐述基因编辑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提名人:刘少军院士。
李少昆,1963年12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资深首席、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 。
1996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24年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李少昆长期从事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2004年起以密植栽培为核心构建玉米高产技术体系,主持研发"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连续7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2020年亩产1663.25公斤,2024年伊犁河谷实现百万亩亩产1164.7公斤)。主持国家863计划、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创新"田间课堂""科技包县"等技术推广模式,年培训农民超百场,累计发放技术挂图200余万份。该技术推广应用超1.5亿亩,亩均增产110公斤。2024年在内蒙古通辽实现万亩方亩产1247.22公斤,推动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单产迈入"吨粮时代"。主持编制多语种《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开展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指导,全年深入主产区田间工作305天。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仕贵,1965年11月出生于四川阆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
李仕贵1983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99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硕士并留校;1995年至1998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并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破格晋升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李仕贵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及应用基础研究,在水稻骨干亲本和品种选育,以及重要农艺性状QTL挖掘方面取得了成绩。育成蜀恢527,蜀恢498等一系列杂交稻骨干亲本,选育杂交稻新品种50余个,其中超级稻6个。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秀波,女,1969年5月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饲料药物基准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中国奶业协会卫生保健专委会主任。
她长期从事兽药研发与奶牛疾病防治工作,主持的“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1年,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和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作为团队首席科学家,其研究成果转化率100%,推广效益显著。
提名人:康相涛院士。
李召虎李召虎,男,汉族,1967年7月出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中共党员,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召虎于1987年7月获得北京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1995年8月任北京农业大学教师;1995年9月—1999年8月就读于奥本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9月—2001年5月在北达科他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2002年8月在内蒙古农业厅“博士团”挂职厅长助理;2002年8月—2006年7月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2006年7月—2009年7月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2009年7月—2011年6月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2011年6月—2017年9月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9月—2018年9月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8年9月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24年7月,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召虎长期从事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机制和作物化控栽培技术研究。
提名人:康绍忠院士。
廖明廖明,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1月生于北京,农学博士,预防兽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从事畜禽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研究,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0余项;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获新兽药证书7个;授权发明专利42件,在PNA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J. Virology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连续8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杰出人才及团队、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师德楷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光华青年工程奖等荣誉称号。 2017年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推荐人:金宁一院士。
刘景圣刘景圣,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吉林省集安市。农产品加工领域专家,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春)主任 ,农业农村部玉米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科研基地负责人,东北优势特色资源与健康食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负责人。
1987年,刘景圣毕业于延边农学院(现延边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 [22]1998年在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吉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任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主任;1991年4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八个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留学;2000年4月,任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7年2月,任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
刘景圣长期致力于粮食精深加工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科技应用与推广工作。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主持完成的“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刘景圣教授入选,同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首批全国粮食行业领军人才。2023年5月,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提名人:喻景权院士。
刘孟军刘孟军,1964年4月出生于河北望都,园艺学(国际枣)专家,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北农业大学终身教授。
1980年9月—1984年7月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1987年7月获得河北农业大学果树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1991年3月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1991年3月—1993年6月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1993年6月—1995年7月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3年12月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植物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起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研究员;1996年5月—1997年5月在韩国国家园艺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12月起历任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2008年9月起任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3月起任河北省枣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2017年2月起任中国—罗马尼亚枣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7月起任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2020年当选为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孟军主要从事枣组学、分子育种、现代栽培技术及果品营养与功能食品等方向的研究。获得省部级和国家奖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1项等奖项。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刘兆辉刘兆辉,男,汉族,1962年9月生,山东郓城人,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副理事长(兼)、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组成员。
198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学位 。历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副院长 。2022年5月任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副理事长(兼),同年10月卸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职务。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课题60余项,总经费近2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1位)、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9项 。主编《中国肥料实用手册》等专著,主导构建我国主要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体系,累计推广面积达1.55亿亩。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刘作华刘作华,男,汉族,1964年7月生,四川威远人,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主任。系中央直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刘作华长期从事猪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专利及版权登记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创建开放式动态三级保种模式,建成我国最大地方猪种质资源库;创制无菌猪培育技术体系,阐明地方猪耐粗饲机理。牵头研发'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模式,实现智能决策闭环和AI疫病预警,覆盖20余万市场主体。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4)等荣誉。
提名人:谯仕彦院士。
路占远路战远,1964年3月生,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先后在内蒙古农业学校(2005年并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士 。担任第七、八、九届内蒙古科协兼职副主席、政协内蒙古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兼农牧委副主任、中国共产党内蒙古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内蒙古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24年11月,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耕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系统攻克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风蚀防治、地力定向培育和产能稳定提升三大科技难题。研创的保护性耕作风蚀阻控理论与技术体系,写入四部地方法规实施,结束了农田风蚀无法有效防控的历史;研发的多路径全耕层定向培肥养地制度,作为区域主体耕作制度大面积应用;构建的典型生态区退化农田“保-养-用”综合技术模式,作为10余项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工程化应用,为耕地质量与产能协同提升提供了核心支撑 。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1、1、4完成人)、内蒙古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以第1完成人获内蒙古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发表论文281篇(第1和通讯151篇)、主编著作16部,授权发明专利57件、制定标准75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何梁何利奖、中华农业英才奖;被评为国家“万人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神农领军英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提名人:朱教君院士。
罗利军罗利军,男,汉族,196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农业基因资源的保护创新与评价利用研究,取得了节水抗旱稻从0到1的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与技术进步奖 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或科技普及一等奖5项。获授权专利或新品种权101项,育成新品种47个,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50名,发表论文320余篇,入围Elsevie“中国高被引用学者”。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全国创新争先奖” 奖状。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马峙英马峙英,1958年10月出生于河北新乐,农学家,棉花育种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马峙英于1978年考入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1986年7月获得河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任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1998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赴澳大利亚留学;2001年12月任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2001年—2019年任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 ;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马峙英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截至2021年4月,马峙英已育成审定棉花品种21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发表论文178篇,其主要论著有《棉花纤维发育生物学》《棉作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名人:李天来院士、许为钢院士。
潘国君潘国君,男,1961年5月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寒地粳稻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培育出“龙粳”系列优质高产多抗寒地早粳稻品种,其中龙粳31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大主栽品种,并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0年5月,潘国君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他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直播培训农民120万人次 。2006年,潘国君陪同袁隆平院士调研黑龙江水稻产业,推动后续杂交水稻研究合作。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未完待续)。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