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小麦黄金季,“黄金法则”专家支招助力稳产增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4 19:27 1

摘要:秋风送爽,麦田里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播种季。对于广大农民朋友而言,这个秋播季不仅关系着来年的收成,更牵动着"粮袋子"的安全。农业专家针对今年气候特点,特别提出三点科学播种建议,为稳产高产保驾护航。

秋播小麦"黄金法则":三招破解丰收密码

秋风送爽,麦田里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播种季。对于广大农民朋友而言,这个秋播季不仅关系着来年的收成,更牵动着"粮袋子"的安全。农业专家针对今年气候特点,特别提出三点科学播种建议,为稳产高产保驾护航。

一、把脉土壤墒情,科学确定播期

"麦种不等人,人等地温降。"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广才研究员强调,今年秋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土壤墒情呈现明显区域差异。黄淮海麦区要重点关注0-20厘米土层含水量,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75%时播种最为理想。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华北平原最佳播期较常年可能推迟5-7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要适当提前3-5天。

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数据显示,去年皖北地区因抢墒早播导致冬前旺长的麦田,平均减产达12.3%。这个教训提醒我们:墒情监测要用专业仪器,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建议农户购置简易土壤水分速测仪,或通过"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土办法初步判断。

二、精选良种搭配,破解气候难题

"今年要特别关注抗逆性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指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明春可能面临阶段性低温与干旱的双重考验。他建议:黄淮冬麦区选择"济麦22""百农207"等抗寒品种;北部冬麦区可考虑"中麦175""京冬18";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宜选"扬麦25""宁麦13"等耐湿品种。

山东省农科院近期田间试验表明,采用"主栽品种+搭配品种"的种植模式,可使产量稳定性提高18%。比如在鲁西南地区,可以80%面积种植"山农28",搭配20%"鲁原502"作为风险防范。种子处理方面,推荐使用含有噻虫嗪的种衣剂,既防地下害虫,又避苗期蚜虫。

三、精准施肥革命,让每一粒肥料都"物有所值"

全国农技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透露,今年将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版"技术。与传统方式相比,新方案有三个突破:一是基肥氮用量减少20%,转为春季追施;二是增施锌、硼等微量元素;三是推广控释肥与常规肥1:2掺混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种粮大户刘天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采用分层施肥技术,底肥深施10-15厘米,追肥用无人机条施,每亩节省化肥成本35元,产量反增52公斤。"他特别提醒,秸秆还田地块要增施5-10公斤尿素,促进秸秆腐解。

延伸思考:智慧农业带来新机遇

在山东郯城,物联网墒情监测系统已覆盖10万亩麦田;河北栾城区的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取精准气象预警。这些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李召虎教授建议:"小农户可以联合购买农机服务,大户则应考虑建设智慧农业系统。"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技术都要因地制宜。比如陕西渭北旱塬就不宜全盘照搬黄淮海地区的灌溉模式。农民朋友要多向当地农技员请教,切勿盲目跟风。

秋种一粒粟,夏收万颗子。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只有将专家建议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您对今年小麦播种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秋播小麦"黄金法则":三招破解丰收密码

秋风送爽,麦田里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播种季。对于广大农民朋友而言,这个秋播季不仅关系着来年的收成,更牵动着"粮袋子"的安全。农业专家针对今年气候特点,特别提出三点科学播种建议,为稳产高产保驾护航。

一、把脉土壤墒情,科学确定播期

"麦种不等人,人等地温降。"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广才研究员强调,今年秋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土壤墒情呈现明显区域差异。黄淮海麦区要重点关注0-20厘米土层含水量,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75%时播种最为理想。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华北平原最佳播期较常年可能推迟5-7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要适当提前3-5天。

二、精选良种搭配,破解气候难题

"今年要特别关注抗逆性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指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明春可能面临阶段性低温与干旱的双重考验。他建议:黄淮冬麦区选择"济麦22""百农207"等抗寒品种;北部冬麦区可考虑"中麦175""京冬18";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宜选"扬麦25""宁麦13"等耐湿品种。

三、精准施肥革命,让每一粒肥料都"物有所值"

全国农技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透露,今年将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版"技术。与传统方式相比,新方案有三个突破:一是基肥氮用量减少20%,转为春季追施;二是增施锌、硼等微量元素;三是推广控释肥与常规肥1:2掺混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种粮大户刘天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采用分层施肥技术,底肥深施10-15厘米,追肥用无人机条施,每亩节省化肥成本35元,产量反增52公斤。"他特别提醒,秸秆还田地块要增施5-10公斤尿素,促进秸秆腐解。

延伸思考:智慧农业带来新机遇

在山东郯城,物联网墒情监测系统已覆盖10万亩麦田;河北栾城区的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取精准气象预警。这些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李召虎教授建议:"小农户可以联合购买农机服务,大户则应考虑建设智慧农业系统。"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技术都要因地制宜。比如陕西渭北旱塬就不宜全盘照搬黄淮海地区的灌溉模式。农民朋友要多向当地农技员请教,切勿盲目跟风。

秋种一粒粟,夏收万颗子。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只有将专家建议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您对今年小麦播种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null]

来源:农村小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