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的自行车店最近不一样了,崔克、捷安特这些牌子都在打折,中端车直接便宜两千多,高端车更狠,一下就降了一万多,石景山那家喜德盛,AD7降了三千,货瞬间卖光,可人却少了,以前排队的人挤得不行,现在一周才来一个,这不是哪一家自己搞活动,是整个行业撑不住了,厂家都放
北京的自行车店最近不一样了,崔克、捷安特这些牌子都在打折,中端车直接便宜两千多,高端车更狠,一下就降了一万多,石景山那家喜德盛,AD7降了三千,货瞬间卖光,可人却少了,以前排队的人挤得不行,现在一周才来一个,这不是哪一家自己搞活动,是整个行业撑不住了,厂家都放开规矩,不让跨区卖了,仓库里的车堆得快没地儿放了。
骑行热过了两年,市场突然就冷了,2022到2024年,全国冒出来一堆新牌子,小野、速驰,都是代工厂自己贴牌卖,车店数量翻了一倍,可买的人没多起来,国外订单也少了,欧美那边不买了,中国工厂只好把车往国内推,禧玛诺的零件不缺了,组装车不再卡脖子,产能一下子全放出来了,真喜欢骑车的人还在,微信群里上千人抢活动名额,可那些图新鲜、拍个照打卡的人早走了,二手平台上全是他们转手的车,买完就扔,库存越堆越多。
大牌子日子好过些,崔克、闪电、小布这些,价格基本不动,产量不多,粉丝认,最多清点老款或者亚洲特供版,国产中低端的最苦,美利达以前四千多的车,现在两千五就卖,靠低价冲量,利润薄,只能靠修车、卖配件补点,车店也分两种,老店有手艺,老主顾信得过,还能撑着,新开的只会卖车,不会修,一断货就关门,很多人买完车就走,根本不问售后,维修成了店家自己扛的担子。
数据看着挺热闹,淘宝上骑行类商品销售额涨了一倍多,但仔细一看,买的基本都是便宜的爆款和零配件,捷安特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只涨了不到五成,主要靠给国外代工,自家零售没怎么变化,消费还在,可大家只肯花小钱,不愿意买整车,真正的增长不是需求旺,是内卷逼出来的。
接下来几年市场会越来越难做,没有新风口,大家只能靠真本事拼,中低端车继续压价,利润越摊越薄,小品牌撑不住就被吞掉或者退出,高端车得靠技术和服务留人,比如定制碳纤维车架、骑行数据分析,小布、LOOK这类小众牌子靠圈子里的人脉和认同感守住老顾客,慢慢变成自行车圈里的戴森,要是政府不掏钱修路、建骑行道,未来两三年,三成以上新开的车店都得关门。
一辆车从抢不到到打折清仓,不是人不骑了,是行当在变,有人撑住了,有人撑不住了,街上的车还在跑,店里的灯还亮着,可背后的事,早就不是原来那回事了。
来源:烟雨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