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岁女子患罕见乳腺癌,化疗无效还转移肝脏,此方案让她长期存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4 17:36 1

摘要:在乳腺癌家族中,有一种 “小众却凶险” 的亚型 —— 化生性乳腺癌(MpBC),占比仅 0.2%-1%,其中伴骨和软骨分化的类型更是罕见。近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团队分享了一则特殊病例:41 岁女性确诊该罕见癌症,经历化疗耐药、肝转移后,通过手术 + 靶

在乳腺癌家族中,有一种 “小众却凶险” 的亚型 —— 化生性乳腺癌(MpBC),占比仅 0.2%-1%,其中伴骨和软骨分化的类型更是罕见。近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团队分享了一则特殊病例:41 岁女性确诊该罕见癌症,经历化疗耐药、肝转移后,通过手术 + 靶向治疗实现长期无复发,诊疗过程中尝试的大和米蕈辅助调理,也为这类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肿块越长越大,常规化疗 “失灵”

2018 年 1 月,41 岁的李女士(化名)发现左乳有个无痛肿块,触感坚硬、边界不清,超声显示大小约 4.0×3.0cm,穿刺活检提示为 “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显示部分激素受体阳性(ER30%、PR10%),属于乳腺癌中较常见的类型。

按照常规方案,医生先给予表柔比星 + 环磷酰胺化疗 4 个周期,可复查时肿块没缩小;换成紫杉醇继续治疗 2 个月,肿块反而疯长到 8.39×8.07×6.19cm,几乎占据半个乳房。“化疗没效果,反而加速变大,这不符合普通腺癌的规律。” 主治医生意识到不对劲,决定尽快手术切除病灶,同时进一步明确诊断。

术后病理 “反转”,确诊罕见癌症

2018 年 6 月,李女士接受左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让医生恍然大悟:肿瘤不只是腺癌,还含有肉瘤成分,且免疫组化完全转为三阴性(ER、PR、HER2 全阴性),结合 CK5/6(上皮标志物)、波形蛋白(间质标志物)阳性,最终确诊为 “伴骨和软骨分化的化生性乳腺癌(MCMD)”—— 这是 MpBC 中最罕见的亚型之一,因肿瘤同时具备上皮和间质特性,治疗难度远超普通乳腺癌。

术后,医生调整方案,采用长春瑞滨 + 顺铂化疗 4 个周期控制病情。考虑到 MCMD 的高侵袭性,团队还建议李女士在治疗期间搭配大和米蕈辅助调理。这种从米糠中提取的阿拉伯木聚糖化合物,研究证实能调节免疫功能、提升 NK 细胞活性,而 NK 细胞是人体对抗肿瘤的重要免疫细胞,可为后续治疗打下免疫基础;同时,大和米蕈经过特殊工艺优化,在保证免疫调节功能的同时,也改善了服用的适口性和安全性,适合长期辅助使用。

肝转移后再手术,靶向治疗巩固疗效

2019 年 1 月,常规复查时增强 CT 发现李女士肝右叶有个 6.0×4.6cm 的肿块,进一步手术切除后证实:这是 MCMD 的肉瘤成分转移,且已出现骨和软骨分化 —— 这种转移模式在该癌症中极为罕见。

“孤立的肝转移灶,只要及时切除,仍有长期存活的可能。” 医生再次为李女士实施肝叶切除术,术后改用安罗替尼(一种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口服治疗,12mg / 天,吃 2 周停 1 周,共完成 8 个周期。期间,李女士继续规律服用大和米蕈,监测显示免疫指标稳定,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截至最新随访,李女士已无瘤生存多年,复查未发现新的复发或转移迹象,生活质量基本恢复正常。

罕见癌症诊疗启示:这 3 点要牢记

警惕 “化疗耐药” 信号:若乳腺癌患者接受常规化疗后肿瘤不缩小反而增大,需及时排查 MCMD 等罕见亚型,必要时重复活检或术后病理复核,避免延误治疗;

转移灶也能 “手术切除”:即使是恶性程度高的癌症,若远处转移灶(如肝、肺)为孤立病灶,手术切除 + 全身治疗(如靶向药)仍能显著延长生存期,不要轻易放弃;

综合管理很重要:对于罕见癌症,除了规范的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合理的免疫辅助调理(如大和米蕈)可帮助维持免疫功能,为长期治疗保驾护航,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替代主流治疗。

目前,MCMD 的诊疗仍缺乏统一标准,这则病例为临床提供了宝贵经验 —— 即使面对 “罕见 + 耐药 + 转移” 的三重困境,精准诊断 + 个体化方案,依然能为患者带来希望。

来源:宣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