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盟27国首脑齐聚哥本哈根,现场的安保像打仗一样严阵以待。这已不是通常的峰会,而是一场针对俄罗斯态度的公开抉择。欧洲想亮剑,也知道刀刃未磨,真正的试金石还在后面。
欧盟27国首脑齐聚哥本哈根,现场的安保像打仗一样严阵以待。这已不是通常的峰会,而是一场针对俄罗斯态度的公开抉择。欧洲想亮剑,也知道刀刃未磨,真正的试金石还在后面。
在哥本哈根,这次集结的不只是政治人物。街头有成千上万警力巡逻,天空布控反无人机系统。美国提供的电子战设备在暗中部署。德国、波兰、芬兰、英国、乌克兰纷纷在丹麦“落子”支援安保工作。峰会的安保规模,像是为一个大国冲突预备的。
丹麦总理弗雷德里克森直言:欧洲正在经历二战后最严峻的时刻。她的话里没绕圈,指向的敌人只有一个——来自东部的威胁。
无人机扰动、空域警报、相关设施频现“异常行为”,欧洲不得不承认:守边防线、建反无人机防御网络,已成当务之急。这是一次警示,也是一次动员:你若无准备,对手就会逼你露怯。
这次峰会上,欧盟喊出了“主动出击”的口号:启动太空防御、东翼强化、反导、无人机屏障四大体系。在财务上,欧盟委员会准备掏出1500亿欧元贷款,其中1000亿流向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前线国家。更有法国海军在公海扣押“影子舰队”油轮,以“疑似混合攻击支持者”身份进行军事拦截。
这一连串动作,表面看像是铁板一块:欧洲终于不再被动挨打,准备“以法治为鞭”拴住俄罗斯的行动。但裂痕也清晰可见。东翼国家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呼吁全方位对抗;法国高调“什么手段都可能用上”;马克龙更强调要制造战略模糊以出其不意。与此同时,南欧国家对能源、移民、财政负担忧心忡忡;德国产业界担心与俄彻底脱钩会引发萧条;荷兰、比利时坚持法律程序、警惕越界执法。
还有更尴尬的一幕:匈牙利或对乌克兰边境进行侦察活动,乌方直斥其监视关键设施。盟友之间互有怀疑,何谈一体?团队未必坚固。喊得越响,内里越可能空洞。
在“前线”国家丹麦,囤粮抢背包、收音机、罐头食品成为热销品。露营冻干食品销售暴涨数倍。国家电视台播节目教家长怎么和孩子谈“无人机袭扰”,警方热线因为误报超负荷运转。民众把星光误认为无人机、把灯光看成攻击信号。这种全民恐惧,暴露出欧洲对“混合战争”状态适应力极差。
从冷战结束以来,西欧人的日常基本与战争无关。他们把安全当常态,把威胁当边角。如今却要学着在日常里辨别“非传统威胁”——一架无人机可能是娱乐设备,也可能是敌方探头;一次通信中断也许是攻击。认知的转型,对大众而言,是一种心理震荡。这不仅是设备缺失的问题,更是心态尚未转换的问题。欧洲在“威胁来临”之前,其脆弱性早已暴露。
今天的欧洲,在救火、布防、喊话方面都有动作。但那只是初步部署,是战略起步,不是胜利的开局。未来几个月、几年,那才是真正的检验。俄罗斯会不会以更大胆的混合手段施压?网络战、能源胁迫、粮食封锁……沉没在技术层面的攻势,还有可能触及社会治理、政治信心。
经济制裁能否持久?产业脱钩、供应链重置、能源安全,都是悬在欧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南欧、东欧之间利益分歧、财政格局差异、民粹倾向——这些都是欧洲内部的“软肋”,随时可能被放大。军队的转型还远未到位,指挥机制、后勤保障、战略协同都要磨合。公众尚未完全理解“备战”概念,政策动员可能遇阻。政治共识不牢靠,一旦真正冲击来临,盟友退缩、分歧抬头,很可能瞬间瓦解所谓“阵线”。
欧洲想摆出硬姿态,但代价不轻。强硬会付出血本,软弱会失信于未来。对于欧盟来说,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到来!
来源:瞿雁冰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