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堆高中生去柬埔寨做义工扫地雷——这些地雷是红色高棉时期埋下的真地雷——拿到了柬埔寨总理的亲笔感谢信,还请了退伍军人来颁奖。
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惊掉人下巴的美本申请活动。
博主说,在升学机构赶上一个颁奖仪式。
一堆高中生去柬埔寨做义工扫地雷——这些地雷是红色高棉时期埋下的真地雷——拿到了柬埔寨总理的亲笔感谢信,还请了退伍军人来颁奖。
机构宣传称,这种有含金量的活动,还能切合俄乌战争的时代命题,写文书可以拉开格局。
博主惊呆了,我们也看呆了。
下面的跟帖众说纷纭。
有人说没有专业认证根本进不了雷场,造假包装太明显了。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同学曾经为了履历好看,去帮小国家的农民盖房子。
无论是真是假,这样的活动经历都太“癫”了。
美本申请卷到如今,从成绩卷到活动列表,这并不是孤例……
领导力还是作秀?
奇葩活动数不清
去柬埔寨排地雷这种危险的活动,当然是少数中的少数。
但准备美本申请中的“作秀”活动,却并不罕见。
都知道美国名校对留学生的理工科申请严苛,看重多元化全面发展,因此人文社科方向能展现“人文关怀”的活动也越发热门。
有网友吐槽,自己刷到过一个粉丝不少的人类学博主的品牌宣传帖子,带国际高中学生去工厂调研工人后,把学生们做的田野报告发了出来。
在这位人类学博主的帖子中,写了学生们采访工厂管理者的经历,提到“工厂条件变差,工人们不想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工厂打工,这是工人溺爱孩子的表现”。
他的帖子带的话题标签则是「农民工」「工厂」「留学」「背景提升」「国际高中」,多少有些讽刺。
对于调查对象的俯视感,扑面而来。
前年,一北京某国际学校学生找职校生做访谈的事情热度出圈。
不表明来意和用途,居高临下地施以恩惠,利用他人的处境来打造自己的“深刻”人设,成了某些机构推崇的“人文关怀”。
绝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这样的人多了,所有做相关活动的人都会被怀疑真实性。
支教和帮扶,也是作秀重灾区,成了不少国际学校学生的“时尚单品”。
当然,许多人都是怀着出一份心、尽一份力的心态做支教工作,但也不乏有人利用这一形式为自己装点简历。
评论区有网友现身说法,自己就曾被国际学校的学生“扶助”过。
也有国际学校的学生现身说法,看到身边同学的“支教真相”。
近年来,美本申请竞争愈发激烈,课外活动逐渐成为“军备竞赛”的重灾区。
机构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脱颖而出,不惜砸重金、走极端。
利用信息不对称,把这些活动包装成“深度公益”,强调“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则缺乏持续性投入。
这些剑走偏锋的操作,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更可能将孩子推向诚信危机的深渊。
这些奇葩或流水线的活动背后,其实是有人这样做过,并且成功了。于是后来者跟风效法,变本加厉……
靠着特立独行的活动
有人真的申请成功过
此前传说有一个学生案例,去乌克兰前线摄影,最终进了斯坦福。
如果这个案例是真的,那也一定是因为他真的热爱摄影,水平到位,也真的能用作品传达出自己的思想,而绝非作秀。
在海外论坛Reddit上的大学申请版块,有不少关于课外活动该怎么做的讨论。
许多网友晒出了自己或者见过身边人做过的最特别的活动。
——竞选公职,后来被市长任命为他所在城镇(人口10 万)的经济发展委员会成员。
——拿下了格莱美音乐奖。
——设计出一款电子游戏,拿下很多奖项,玩家数据上传量近10万次。
——私人飞机飞行员,拥有约 90 小时驾驶 C172 的经验。
其中也不乏一些与前文看到类似的活动:帮助偏远地区,甚至是拆弹。
——建造了一个太阳能电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某个村庄供电。这个学生只申请了斯坦福、麻省理工和哈佛三所大学,后面在MIT就读。
——服兵役期间在拆弹小组工作,拆除了多枚炸弹,被宾大录取。
不难看出这些惊险独特的活动背后,是从个体的实际经历出发,前后逻辑通畅、且实实在在能为身边和世界做出贡献的。
也正因为这些活动经历的特别,才有更多后来者群起效仿,却只学到了皮,没有学到骨。
实际上,也有很多人靠做一些力所能及、并不夸张的活动,同样能丰富简历。
👆有网友悉心照顾了自己患癌的祖母,直到她过世。
👆有人纯粹基于兴趣,花了数年时间学习和训练后,在一个巡回马戏团里表演过两个夏天的空中飞人。这几乎是他唯一的“爱好”,并且拿下了TOP20大学的录取。
大学招生官见多了学生的申请材料,人设是否符合逻辑、真实性到底如何,太容易一眼分辨了。
青少年也有很多机会和方法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但绝不是以那些浮夸、一眼假的作秀形式。
有个国外网友说的好:
“有些学生的活动介绍让人发笑:谁会愿意接受一个和父母住在一起、驾照都快拿不到的孩子的商业指导/创业建议呢?谁会认真对待一个连本科都没读过、更别说研究生的青少年的“自主研究”呢?
年轻人有很多方法可以产生影响,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拥有非常酷的天赋,但故作成熟,装出拥有年长者的知识和经验,并不是好玩的。”
真正有效的活动
应该是什么样的?
美本申请在机构和国际学校的焦虑渲染下,被妖魔化了不少。
实际上,不少业内人士也曾分析过,如果想进入前50乃至前30的大学,拿下优异的学术成绩才是首先需要关注和最重要的事,课外活动只是加分项。
而目标定位在TOP 20甚至是TOP 10的学生,才需要在成绩之余,额外留心课外活动。
但在这些目标定位下,到底怎样的活动才算“好”,又是个玄而又玄的话题。
有网友说自己认识一个人,有一项活动是在病房里为癌症病人做音乐治疗。后来才知道,她的祖父母是医院股东。
“你真觉得,随便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都能走进一家人多到爆的医院,问工作人员能不能给癌症病人治疗,都会被答应吗?”
当然,不排除很多学校就是青睐家底雄厚的富娃的可能性。但对于大部分中产娃来说,为了简历好看而去做的一些活动,是行不通的。
真正行之有效的活动规划,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有持续性和深度的,一定大于短期的、浅显的、只有噱头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要能直接体现出学生的投入时间、个人在技能和软实力方面的成长,以及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
前面提到的刷简历式支教,或居高临下的社会活动,显然很容易被戳穿。
科研和竞赛方面则需要擦亮眼睛,选择真正能展现实力的,贵精不贵多。
近两年各类学术竞赛作弊频发,不乏学生和家长为了拿到成绩不择手段的原因。
从个人真实的兴趣出发,而不是从迎合学校喜好的思路出发。
我们接触的许多业内人士都提到,在当下这个AI飞速发展的时代,真实和“人味儿”反而是最可贵的东西。
美本申请的本质是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个体。与其追逐高风险、高成本的“奇葩活动”,不如深耕兴趣领域,用持续的努力创造价值。
对中产家庭而言,理性规划、拒绝焦虑,才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浪淘金、站稳脚跟。
近期活动推荐
可预约直播场次如下,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