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密码、爸妈吵架……孩子在学校当“大喇叭”,家里的隐私藏不住了

B站影视 2024-11-29 18:01 3

摘要:某小学老师告诉团长,她当老师没多久,就听到了三十年来最多的“八卦”。学校简直就是最大的秘密“情报站”。

某小学老师告诉团长,她当老师没多久,就听到了三十年来最多的“八卦”。学校简直就是最大的秘密“情报站”

家长们也是在听孩子说起同学家里的事后,才猛然意识到,自家孩子有可能也在学校到处当“大喇叭”。家里那些事,全在学校流传。

第一种,孩子不清楚哪些是隐私。

浩浩刚上小学没多久,就从学校带回家好多“八卦”。浩浩妈妈说,她光是听都已经替对方家长尴尬了。

轻则谁的妈妈有脚气、谁的爸爸腋下长了很长的“胡子”;

重则谁的父母分居了闹离婚、谁的家长喝醉了会“发疯”。

孩子们不但在学校到处爆料,兴趣班也是他们的“广播站”。

教声乐的林老师分享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来上课,每次都是爸爸接送,结果那天是妈妈送的,林老师随口问她怎么回事,她说爸爸尿床了。

林老师只能假装没听见,但后来每次看到小女孩的爸爸都会想笑。

这只是冰山一角,林老师说她已经知道了A同学的爸爸每天刷短视频看别人跳舞、B同学的妈妈为了治疗口臭在吃中药、C同学的爸爸在家只穿个三角裤、D同学的舅舅是个“单身狗”、E同学的爸爸股票赚了八十万......

第二种,只看到表面,但是自己“脑补”了。

“我儿子的老师和我聊天,说他在学校到处说自己妈妈是个‘好吃嘴儿’,每天趁他睡着,就躲在房间里吃宵夜、啃鸭脖......”

被儿子形容得好吃懒做,这位妈妈哭笑不得,“我给他打了招呼,请他以后去学校宣传,我也要每天辛辛苦苦上班的。”

有时候孩子看到一个事情,只会用有限的认知从表面判断,再经过一些加工和“脑补”,事情就更说不清楚了。

祁老师当了十多年班主任,被迫“收集”了不少学生的家庭隐私。

“爸爸很懒,天天在家躺着,以前是回家就看电视,现在是回家就刷短视频。不爱干净,不洗澡,脚臭,只会煮方便面......”这些是祁老师最常听到的“情报”。

更离谱的是,有一次她班上娃娃说,妈妈在家抓蛇来吃。后面她开玩笑地问家长,结果,家长是在吃小鳗鱼干。

某学校组织研学秋游,一个人要交将近300元,有家长看了行程觉得没必要去,就不想给孩子报名,说拿这个钱带他去游乐园。

结果小孩拿家长的手机在群里发语音:老师,我爸妈不让我去,他们说太贵了,我们家没钱。

第三种,编造故事,纯是胡说八道。

隐私被爆料家长们固然很慌,但很多时候他们从老师口中听到的转述,一听就是孩子在“满嘴跑火车”。

“儿子给我说他同学的爷爷是亿万富翁。”

“我妈妈今天过生日,她已经100岁了!”

“我家的钱和玩具都在客厅,你可以来拿。”

......

祁老师认为,小孩子不是故意撒谎,只是喜欢胡说八道。

这类谣言被当做隐私曝光后,家长们顶多觉得难堪,但没什么实质危害,不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小学到初中的孩子,正处在好奇心爆棚、又急切想融入群体的阶段。

孩子们很热衷互相爆料家里的事,并且频繁地交流其他同学家里怎么样。

教语文多年的彭老师认为,孩子有时候说自己家里的事是缺乏隐私意识,就是上面我们讨论的第一种情况。但老把家里的事往外宣扬,背后可能还有更复杂的缘由

一方面,想炫耀,透露自己家底殷实。

彭老师是在某国际学校教学,她在当班主任时,听到班里同学到处在传,某行业巨头的孙子在他们学校。

结果她上课的时候发现,班上的一个男生在和别人说自己是那个“继承人”。原来“传言”来自于当事人。

在学校,家庭经济状况往往是孩子最大的 “社交资本”。

一旦他们知晓自己家底殷实,和别的同学聊天时发现差距,知道自己住的房子更大、开的车更豪华,甚至父母的职业说出来会被同学或者老师投来不一样的眼光,他们难免会涌起强烈的分享欲。

从心理发展角度看,儿童处于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紧密相连的阶段,物质层面的富足象征着一种身份标识,如同校园里无形的 “荣誉勋章”。

孩子们年纪小,想法比较单纯,就天真地以为将家中存款和生活场景说出去,能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人物。

另一方面,想惹人关注,得到重视。

一些孩子在学校比较内向,不像其他同学要么成绩拔尖、要么家底殷实、要么性格活泼,为了打破这种忽视,家庭隐私可能就成了他们的工具。

“他们会和老师聊家里的情况,包括父母离婚这种。”

彭老师说,很多同学家里的隐私,除了从班级其他同学口中得知,一部分是他们自己来找老师说,还有一部分会写在作文里。

有些孩子的家庭关系确实比较紧张,可能存在家人生病、父母不管自己等情况,他们期望借着曝光这些隐私,收获老师的同情与同学额外的关怀。

老师们也会在了解情况后,多鼓励,平常会多关注这些同学。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无意泄露,但是被诱导提问的。

如果同学和老师有心去打探,孩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可能会无意识地如实回答家里的情况,比如父母的特殊工作、家住哪个地段等等。

另外就是在校外,有些培训机构会给孩子送些小礼品,让他们留父母的电话,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是泄露隐私。

被大人视作隐私的东西,在孩子的眼里,分享出去看到同学们觉得新奇的样子,不知不觉就刹不住车,越说越多了。

而且孩子们会互相模仿。如果看到其他同学通过分享家庭隐私获得了关注,自己也会这样做。

从认知能力来讲,他们还没法像成年人那样,清晰划分“能说”与“不能说”的界限。

第一,家里的日常,要声明哪些是不能说的。

孩子天天在家看到的生活场景,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告诉别人的,比如爸妈聊天的内容、长辈的特殊习惯等。如果没人告诉他们这是隐私,他们就理所当然觉得能当谈资。

“我女儿把我和她爸在家里说老师的话全翻给老师听了,搞得我很尴尬。”

田田妈妈说女儿在学校搞活动,她看到女儿没有单人照,就跟老公说,怎么每个小朋友都拍了照,就我们家没有,是不是老师对我家孩子有意见。

然后,田田就跑去学校问老师,是不是对她有意见。

所以大人在家讨论事情,不能毫无顾忌,要么避开孩子,因为你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就听见还说出去了;要么发现孩子听到了,就一定要声明,这是我们家的秘密不能告诉外人。

第二,对有隐患的隐私,要强调严重性。

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要“敲警钟”。

因为孩子也知道家里的门锁密码,或者父母的银行卡密码不能乱说,但是如果有心之人“套路”,他们未必会坚持设防。

一定要给孩子强调,如果门锁密码被别人知道了,孩子会被抓走、被拐卖,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如果银行卡被坏人把钱全部取出来,就没有钱上学、吃饭了。”

很多家长平常也会做好示范,比如拆完快递,当着孩子面,用黑笔涂掉单号、剪掉面单上的关键信息,还要时刻念叨——这些都是家里的隐私,如果让别人知道,坏人能顺着找来。

在外遇到扫码送礼品的,更要带着孩子果断拒绝。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就会养成习惯。

第三,教孩子合适的分享。

部分家长害怕孩子乱说,就不让孩子和同学交流,直接“一刀切”。虽然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但也阻碍了孩子的社交。

胡胡妈妈是这样做的,她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他可以分享的部分,比如暑假带他去哪旅游,是可以分享的,像家里哪个亲戚生病了,是不能说的:“家庭住址、电话、各种密码,我经常都会强调这是隐私。而有些没必要让他知道的,比如存款多少,我直接就不会告诉他。”

来源:成都儿童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