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我儿子,就那个小炮弹一样的家伙,举着张破卷子冲我飞过来,脸上那表情,跟中了五百万似的,就差原地给你表演个后空翻。
就一个问题,真的,就一个问题。
整个世界,从热火朝天,到冰河世纪。
那天我儿子,就那个小炮弹一样的家伙,举着张破卷子冲我飞过来,脸上那表情,跟中了五百万似的,就差原地给你表演个后空翻。
他嗓门都劈叉了:“妈!第三!我考第三了!”
我呢?
我当时脑子里哪个神经搭错了线,可能是被“精英教育”的鬼魂附了身,居然特冷静、特“有格局”地来了句:“可以啊,那第一名是谁?比你多多少分?”
……
寂静。
你知道那种寂静吗?
不是没声音,是声音太多了。
我好像听见了他心里那点小火苗,“呲”的一声,被我一口唾沫给浇灭了。
他脸上那个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寸一寸地暗下去,最后变成了一片灰扑扑的玩意儿。
就那一刻,我真想给自己来一嘴巴。
我不是他妈,我是他人生路上第一个,也是最敬业的“抬杠大师”。
专门负责在他最得意的时候,告诉他“你还差得远呢”。
这毛病,我后来琢磨了很久。
发现没?
咱们这代爹妈,好像都随身揣着个“纠错KPI”,看孩子的第一眼,自动开启“找不同”模式。
他好不容易搭了个乐高,你凑过去,“哎呀,这块颜色不对称”。
他哼个小曲儿,你心里默默跟原唱来了个对比,然后得出结论:跑调了。
我们就像一群拿着放大镜的质检员,在自家娃这块“璞玉”上,玩命地找瑕疵。
到底在怕个啥?
后来我跟几个闺蜜深夜“云喝酒”的时候才聊明白,俩字:恐惧。
怕他骄傲,怕他自满,怕他“捧杀”。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是被“别人家的孩子”全方位无死角地吊打长大的,以至于我们当了父母,下意识地就把这套“打击疗法”继承了下来。
我们坚信,只有让他时刻保持危机感,他才能在内卷的洪流里不掉队。
多讽刺。
我们用自己最讨厌的方式,去“爱”我们最爱的人。
直到有一次,我翻一本闲书,看到个词儿叫“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上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你的嘴跟阿拉丁神灯似的,你说他是啥,他最后就真成了啥。
你天天在他耳边念“你不行你不行你不行”,他的潜意识早就缴械投降了:“得嘞,官方认证,我不行。”
这哪是谦虚?
这是给他脆弱的自信心,提前挖好了坟。
从那天起,我决定开始我的“戒毒”生涯——戒掉嘴上那股“毒瘾”。
过程嘛,简直是一部血泪史。
一开始,我憋得脸都发紫。
他把牛奶洒了一地,我那句“你眼睛长哪儿去了”已经到嘴边了,硬生生给嚼碎了咽下去,换成:“哎哟,咱家地板也渴了啊?来,拿抹布,咱俩一起给它‘喂’干净。”
他说完我都想抽自己,这叫什么话?
可我儿子,居然乐了。
还有一次,他数学题做错了,我照着“教程”,想夸他“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
结果一张嘴,那语气阴阳怪气的,我自己听着都像在讽刺。
他一脸警惕地看着我:“妈,你今天是不是不正常?”
你看,把差评改成好评,不是简单地换个词儿,是你得从骨子里,把你那个“质检员”的身份,换成“合伙人”。
真正的转折点,是一个下午。
他拿着个黏土捏的玩意儿,黑不溜秋,奇形怪状。
放以前,我肯定脱口而出:“这是个啥?”
但那天,我忍住了。
我盯着那坨东西看了半天,说:“这个造型……挺别致的啊。跟妈讲讲,你当时咋想的?”
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宇宙黑洞吞噬了一颗悲伤的星球”的故事。
朋友们,就那一刻,我心里某个地方,塌了。
我意识到,我过去那些年,因为我的“差评嘴”,可能错过了无数个这样天马行空的宇宙。
所以啊,别再琢磨什么教育的风水了。
你家孩子的风水,就是你。
你的情绪,你的言语,就是他世界里的阳光、空气和水。
你天天乌云密布,他那里就电闪雷鸣;你这里风和日丽,他那里才能鸟语花香。
现在,我儿子再拿个“第三名”回来,我会一把抱住他,嗷一嗓子:“牛啊儿子!快跟妈说说,这次又是怎么过关斩将的?晚上想吃啥,妈给你加鸡腿!”
至于第一名是谁?
who cares. 在我这里,他永远是那个举着卷子、眼里有银河的,独一无二的冠军。
来源:聊育儿昕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