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月前,他只是个在景德镇老弄堂口炸鸡排的小贩,油锅滋啦声配着《青花瓷》bgm,随手拍的视频一夜千万播放。
“鸡排哥变味了吗?
”上周刷到这条弹幕,手指还是停了两秒。
三个月前,他只是个在景德镇老弄堂口炸鸡排的小贩,油锅滋啦声配着《青花瓷》bgm,随手拍的视频一夜千万播放。
网友爱的是那股“不加盟、不涨价、不雇人”的倔劲儿,像在流量洪流里竖起一块“老子就这点出息”的牌子。
可如今,摊子升级成“非遗文化推广大使”,连餐盒都印着青花缠枝纹,有人开始嘀咕:味儿变了。
变没变,得看油锅。
上周六蹲点两小时,发现三件小事。
一是油。
以前一锅油从早炸到晚,现在中午十一点准时换,旧油直接倒进贴着“废弃油脂回收”的蓝色铁桶,旁边立着当日检测报告,酸价数值比某些连锁餐厅还低。
带孩子的妈妈点单时,店员会主动问“要不要儿童减油版”,鸡排剪成小块,裹粉少一半,价格没涨。
二是人。
鸡排嫂不再戴搞笑墨镜,换成统一围裙,胸口绣着“鸡排家族”小字。
她手里那把小剪刀现在专管品控,每块鸡排厚度误差超过两毫米就回炉。
鸡排舅在后头研发新品,低辣养生版加了陈皮粉,试吃的大爷嚼完竖大拇指:“不燥,回甘。
”
三是钱。
摊子右边多了个二维码,扫进去是文旅局官方平台的“鸡排制作教学”课,29块9一节,评论区一水儿“比某些网红收徒实在”。
课程简介最后一行小字写着:收益30%捐给当地贫困学生。
上周公示栏贴了转账截图,一个叫“小敏”的初三女生收到三千块助学金,留言说想买套画具。
有人杠:“说到底还是赚钱了。
”
赚钱怎么了?
隔壁卖冷粉的阿姨跟着开了短视频账号,直播教做拌粉,三个月涨粉八万,摊位从巷尾挪到巷口,租金涨了两百,她笑得见牙不见眼:“以前一天卖两百碗,现在三百碗还得限量。
”文旅局顺势搞“百摊主孵化计划”,陶瓷市集、茶艺摊、剪纸铺子全卷进来了,连城管都学会用美颜滤镜拍执法日常。
最妙的是夜经济。
以前九点半收摊的鸡排哥现在干到凌晨一点,摊子周围自发聚起小夜市:卖手工陶瓷耳环的姑娘、现场拉坯的大叔、用釉下彩画手机壳的学生。53个新就业岗位里,有23个是原本打零工的宝妈。
她们说:“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把娃的学费挣了。
”
至于初心?
上周直播里,有人问鸡排哥为啥不直接开店。
他正翻面,油花溅到围裙上,留下一个小圆点:“开店要雇人,雇人就得标准化,标准化就没法现炸现吃。
我现在每天只卖两千份,卖完收摊,回家还能给儿子炸两块当宵夜。
”说完把镜头对准油锅,金黄鸡排浮起,像块被时间煎得刚好的月亮。
流量会退潮,但总有人记得:那块鸡排第一口咬下去,烫舌头也香。
来源:直爽饺子aaC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