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西贝餐桌上一个普通的白面馒头,能让成年人吃出“山珍海味”的架势?近日,有网友拍下这样一幕:一位顾客攥着馒头,蘸着汤汁大口咀嚼,嘴里不停蹦出“哇哦”“太好吃了”的惊叹,那投入的模样,仿佛手里拿的不是馒头,而是顶级珍馐。
谁能想到,西贝餐桌上一个普通的白面馒头,能让成年人吃出“山珍海味”的架势?近日,有网友拍下这样一幕:一位顾客攥着馒头,蘸着汤汁大口咀嚼,嘴里不停蹦出“哇哦”“太好吃了”的惊叹,那投入的模样,仿佛手里拿的不是馒头,而是顶级珍馐。
镜头扫到旁边的服务员,更让人忍俊不禁。他身子悄悄往角落挪,嘴角却控制不住地往上扬,眼神里满是“千万别拍我”的慌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顾客在录视频,服务员怕自己成了背景板,被网友调侃。
顾客的夸张反应,很快引发热议。他直言“那些骂西贝的人根本不懂吃”,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讨论点。有人觉得顾客太夸张,不就是个馒头;也有人感同身受,“吃到合心意的食物,真的会忍不住失态”。
这让人想起之前西贝另一波爆火的操作。343元一套的牛大骨,让一位大姐在镜头前啃得满脸酱汁,抖音上五千多万人围观,直播间销量直接涨了四成。大姐不算漂亮,动作也不精致,但手里的骨头够大、肉够软,十五分钟就能端上桌,精准戳中年轻人“要好玩”、带娃家庭“要快”的需求。
西贝似乎摸清了流量密码。之前靠“哭毛毛”逗孩子吸引亲子客群,后来用“销魂姐”抓牢年轻人夜宵市场,两段视频就把两大消费群体的生意揽过来。有人吐槽牛大骨贵,可细算下来,三斤骨头加小菜够四个人吃,人均八十多,比单点烤肉还划算。
回到馒头事件,争议点其实很简单:顾客的反应是真实喜爱,还是刻意炒作?有人说“这是西贝的托”,也有人反驳“吃到好吃的东西,本来就该尽情表达”。评论区里,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加班到深夜,一碗热汤面让我红了眼”“赶了一天路,一口刚出炉的包子就驱散了所有累”。
食物的魔力从来不在价格高低,而在能不能戳中当下的需求。顾客夸的或许不是馒头本身,而是吃到热乎饭时的放松,是不装不端、尽情表达的真实。现在太多人习惯“端着”,连吃到好吃的都要顾虑“会不会显得没见过世面”,反而丢了最本真的快乐。
西贝这两次爆火,也给餐饮行业提了个醒。比起请明星代言,把普通员工、真实顾客推到镜头前更有效。员工有了展示的舞台,顾客看到真实的用餐场景,反而更容易产生信任。但前提是,菜品本身要过硬——牛大骨得软烂入味,馒头得实在好吃,上菜速度得跟上,不然再热闹的营销也留不住人。
不过,争议也一直围绕着西贝。有人质疑“馒头是不是预制菜”,也有人讨论“343元的牛大骨到底值不值”。这些疑问其实很正常,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仅要看营销,更要看品质和性价比。西贝要想长久留住顾客,光靠热闹的视频不够,得在食材、价格、服务上持续下功夫。
生活里的幸福感,往往藏在这些“吃”的小事里。一口热乎饭,一句真心的夸赞,一个忍不住的笑,都能让人觉得温暖。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吃到某样东西,开心到忍不住“失态”?是路边摊的烤串,还是家里妈妈做的家常菜?评论区说说你的“吃货名场面”,看看谁的经历最能让人共情!
来源:广西黑君